袁永林 孔德清
【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从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回顾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资料、内镜表现等内容,据此总结反流性食管炎发病人群的年龄特征、性别构成特征、症状和内镜表现特征。结果:随机抽取的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女性占比,其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不低于60岁)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各个年龄阶段患者的占比,其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E患者以上腹痛、反酸、烧心、胸后骨不适、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目前临床上轻度RE患者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重度RE患者,轻度RE患者更易出现食管裂孔疝、糜烂性胃炎等伴发病,重度RE患者则易发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炎等伴发病。结论:RE的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且男性多于女性,患者易合并多种消化系统疾病,在早期治疗过程中要加强内镜检查,及时进行对症治疗。
【关键词】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症状;内镜表现;特征分析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76-02
反流性食管炎(英文缩写RE)为临床常见的胃肠动力疾病之一,指十二指肠液或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之中,致使食管粘膜受损,由此引发的一种慢性炎症,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发生食管溃疡以及食管癌变[1]。本文从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并分析了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点。现将主要研究过程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研究从我院2011年5月至2015年10月间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随机抽取200例,全部患者均通过内镜检查确诊。其中原发性RE患者有176例,继发性RE患者有24例。继发性RE的诊断标准如下:高胃肠梗阻或幽门梗阻;发病于消化道手术或食管支架置入之后;有贲门失弛缓症;发生于食管静脉曲张临床治疗前后期;胃管置入后发生。RE分级判断标准如下:①A级:患者黏膜破损只发生在粘膜皱襞上,破损长度小于0.5cm;②B级:患者黏膜破损只发生在粘膜皱襞上,至少有一个粘膜破损的长度超过0.5cm;③C级:患者黏膜破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破损长度要低于食管周径长度的75%;④D级:患者黏膜破损呈现相互融合特点,破损长度不低于食管周径长度的75%;或者食管下端溃疡[2]。
1.2 方法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方法如下:确认所有入选患者在内镜手术前均未接受幽门螺杆菌杀灭治疗,在内镜观察下摘取患者全部的胃窦粘膜,并且利用病理学检查、尿素酶试验检测患者的HP感染情况,当两项检查结果均呈现为阳性时,则判定HP检测结果为阳性。
1.3 观察指标
①性别和年龄构成比:分别统计随机抽取的全部患者中男性、女性例数及各自的构成比;统计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的构成比例。②症状特征: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全部患者的主要症状类型及构成比。③内镜表现:观察并统计不同RE分级患者的主要胃镜表现。
1.4 统计学方法
针对上述基础性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来表示,运用百分比表示计数资料,统计方法以 χ2检验为主,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差异及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统计所有入选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构成比。
详情如下。200例患者中,男148例(74.0%),女52例(26.0%),男性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女性占比,χ2=92.16,其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患者年龄在13~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5.62±6.22)岁,年龄构成情况如下:年龄低于30岁有14例(7.0%),年龄30~39岁25例(12.5%),年龄40~49岁36例(18.0%),年龄50~59岁54例(27.0%),年龄在60岁以上的71例(35.5%)。老年患者(不低于60岁)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各个年龄阶段患者的占比,其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统计所有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
详情如下:200例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上腹痛116例(58.0%),反酸101例(50.5%),烧心73例(36.5%),胸后骨不适69例(34.5%),吞咽困难15例(7.5%),其他症状包括呕血、黑便以及消瘦等,这些症状多见于年龄偏高、重度食管炎和有肿瘤手术史的患者。
2.3 统计本组患者的主要内镜表现。
具体情况如下:全部原发性RE(176例)患者中,病情分级A级73例,B级52例,C级29例,D级22例,RE分级为A级和B级的共计116例,占65.9%;C级和D级的共计60例,占34.1%;轻度RE患者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重度RE患者,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RE是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一种,具有反复性、慢性等特点。目前,医学研究认为,RE患者发病可能是因为患者的反流屏障功能下降,而屏障功能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食管黏膜受损,患者逐渐失去廓清能力;也有研究者认为胃十二指肠发生功能紊乱而引起胃排空受阻,才导致了RE发生[3]。此外,RE的发生还可能与人种、饮食结构、生活环境以及区域地点有关。本次研究结果呈现,在RE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要明显高于女性占比,且老年患者(不低于60岁)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其他各个年龄阶段患者的占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为男性患者本身的工作压力较大,也存在抽烟、酗酒以及过量摄入高脂肪等不良生活习惯;年龄偏高者或多或少都会出现生理机能衰退,导致肌张力和抗返流能力明显下降,因此,这类人群更易发生反流性食管炎。根据本次研究结果还可得到如下信息:①RE患者以上腹痛、反酸、烧心、胸后骨不适、吞咽困难为主要临床症状,其他症状包括呕血、黑便以及消瘦等,但这些症状主要发生在年龄偏高、重度食管炎和有肿瘤手术史的患者群体中。②目前临床上轻度RE患者所占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重度RE患者,内镜检查在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有着突出的作用,轻度RE患者更易出现食管裂孔疝、糜烂性胃炎等伴发病,重度RE患者则易发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炎等伴发病,这类伴发病会对患者RE疾病治愈有影响,因此,在临床诊治早期应该及时开展内镜检查。
参考文献:
[1]古丽尼格尔·克力木,徐维维.老年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及内镜分析[J]. 中国实用医药,2012,07(21): 124-126.
[2]郑贵荣.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特征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07(02): 53+55.
[3]申文怡.老年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臨床特征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21): 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