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口译人员的知识结构

2015-05-30 21:36贺春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知识结构

贺春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口译人员已经成为21世纪的紧缺职业之一,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对50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2014级翻译硕士进行的问卷调查,就新时期的口译专业人才,尤其是口译专业的学生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素养进行了简要分析,介绍了口译人员知识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及三大特征,并就口译人员应如何构建和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体系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口译人员  知识结构  知识优化途径

一、 研究背景

对于现代社会的口译人员而言,其工作内涵是一个丰富的概念,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高级口译教程》一书中对口译这一工作做出如下定义:口译是一种通过口语表达形式,将所感知和理解的信息准确而又快速地由一种语言形式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形式,进而达到完整并及时传递与交流信息之目的的交际行为,是现代社会跨文化、跨民族交往的一种基本沟通方式,而“口译人员”(“译员”)既从事上述口译工作的人,简而言之,即“口头翻译人员”。

纵观当前口译人员需求市场现状:普通口译人员的需求相对过剩,而“全能”口译人员人才紧缺。根据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在2014年对广西地区国有企业、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和股份制有限公司进行的调查研究发现:许多单位都存在对口译人员的需求,并且对口译人员的能力素质要求普遍较高,高级口译人员已成为各类组织中一个非常稀缺的岗位。究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人们对口译人员这一职业的认识偏差及相关职业教育的缺乏。现代口译人员的工作并非常规单一的口头翻译。口译人员的工作由多个方面组成,是一个需要对源语言的言外含义、话语风格、文化特征及言者精神等多方面知识才能做好的工作。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如何成为一个专业素质过硬的口译人员,牵涉口译人员自身知识体系的问题。

正如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梅德明教授所指出的:笔译难,难以称心;口译难,难以称职。如何培养更多“全能”的口译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建立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体系以适应社会的需要也已成为摆在现代口译人员眼前不容回避的问题。

二、 口译人员知识结构的组成

“结构”一词原为建筑术语,指“连接构架”或“物体构造的式样”。知识结构,是指“一个人所学的知识在其头脑中的构成情况和组合方式,包括各种知识的相互比例、相互协调与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知识的整体功能”。但知识结构的运用并不是简单的单门知识叠加,而是要借助合理的体系结构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笔者曾就“口译人员知识结构”这一课题对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2014级翻译硕士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8%的被调查者认为口译人员从业人员需要事先经过专业的职业教育或培训。

此外,被调查者普遍认为口语表达能力(76%)、翻译理论构建(42%)及源语言文化(40%)是当前自身最为欠缺的能力。

通过调查结果可见,专业的教育会使口译人员对自己的知识体系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口译人员应能结合职业需求和自身特点科学合理地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

从口译人员的职业要求和工作实际需要出发,口译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大体分为三个层次:

(一) 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口译人员知识结构的基础部分,是口译人员知识结构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口译人员掌握业务能力和业务知识的必要保障。

1. 基础科学文化知识

这类知识是从事任何职业都必须具备的基本文化知识,包括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社会学科以及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学科。这类知识具有范围大、种类多,交叉性广的特点。其中,对口译人员工作起到直接作用的有汉语知识、语言逻辑、科技应用等。

2. 政治经济理论知识

要成为一名合格口译人员,应该对我国的基本政治方针有一定了解,同时要经常关注时事及新出台的政策等。另一方面,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口译人员应能洞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掌握其基本知识,熟悉其特点和规律。

3. 法律法规基础知识

在一个法制社会中,法律修养对任何职业都是必不可少的。国家的各项法律法规是口译人员,尤其是国际商贸政治会议口译人员工作的重要依据。除了基本的《宪法》《民法通则》等法律外,口译人员还应该了解与其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如《经济合同法》《行政法》《专利法》等。口译人员要熟练掌握这些法律及相关术语的官方翻译,不仅能在实际工作中避免不必要的误解,也能在必要时维护自身及企业的权益。

(二) 专业知识

口译作为一种复杂的专业工作,要求其译员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这是口译人员职业教育中最重要的部分,而那些缺乏职业知识的从业人员可能会在某些专业问题上无所适从。专业知识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关于口译人员本职工作的职业知识;二是指口译人员所从事行业的业务知识。

1. 口译人员职业知识

口译人员职业知识泛指为从事口译职业而必须学习的专业知识,也是口译人员区别于其他职业的重要标志。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是口译人员主动适应、做好口译工作至关重要的条件。这部分知识具体包括翻译理论、翻译标准与规范、同声传译、跨文化交际等各种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运用到的知识。此外,口译人员还应了解各种文体或语体的风格及功能,掌握一定数量的习语、俚语、谚语、诗歌等的翻译方法。

2. 所在行业知识

口译人员所学习的理论是“死”的,而口译人员工作却是“活”的。医药公司的译员需了解该公司开发的产品及基本医疗术语;律师事务所的译员则应当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口译人员要顺利地开展工作,没有行业知识,就进入不了职业角色。显然,口译人员不可能事先预知今后将要从事哪个行业,因此所在行业知识大部分必定是其在工作的过程中获得的。

(三) 汉语素养

有一位汉语学家曾说过:“汉语……具有一个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表现方式的宝库。”口译人员加强汉语素养,可以提高语言对比的起点,提高汉语的表达能力,防止翻译腔的出现。

三、 口译人员知识结构的特点

从上述口译人员知识结构的组成要素可以看出,口译人员所应具备的知识呈现出以下特点和组织原则:

(一) 系统综合性

口译人员知识结构的构建应该是一项系统工程,即要注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当代口译人员应该既是“专家”,又是“杂家”,即不仅要钻研专业理论,还应具备广博的社会知识及自然知识,并将其有机整合成知识的金字塔,做到“深化”与“泛化”并存。其中,“泛化”是指口译人员工作的涉及面广。口译人员不仅要对文史哲、数理化、工农兵等各领域知识都有所了解,还应集对外礼仪、交际演讲、业务洽谈等全方面素养于一身。“深化”则是指口译人员在特定的领域和事务方面,其知识结构要体现出精深的特点,尤其是要在专业认识上深刻透彻,以满足口译人员作为传递及帮助他人理解源语言信息的深层次需要。

(二) 动态适应性

适用的才是实用的。口译人员如何把握时代脉搏,合上时代的节拍,不断学习新知识,是摆在口译人员面前的一大课题。口译人员的工作重点随工作单位及领导个人的不断变化而转移,因而其知识结构也应时时处于不断变化调整之中。以现在的就业趋势而言,口译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一般为各类企事业单位,并从事不同行业的工作,这就要求口译人员能够随机应变,适时地调节自身的知识重点,以适应不同行业的不同需求。所以,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必定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和调节的动态结构。

(三) 自我个性

这里所说的“个性”,是指每个人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从内容到组合排列及比例上都有与众不同、鲜明的个性特点。由于现代口译人员职业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传统的“通用型”口译人员由于没有突出的“一技之长”,会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很大的限制;而功底扎实并有个人特长的口译人员却正适合当前的形势。在目前的企事业单位中,懂得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可以让口译人员在众多“通才”中脱颖而出。此外,口译人员还要有创新和超前的意识,及时洞悉社会和工作环境的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有的放矢地学习,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四、 优化知识结构的方法

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知识和信息,口译人员该如何取舍,又该怎样来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笔者认为,在实际情况中,我们应该找到一种渠道来加速并优化这一构建口译人员知识结构的过程。具体分析,这一优化渠道可分为以下几方面:

(一) 强化自身意识

认清形势,强化意识是行动的源泉。首先,口译人员应当认清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强化基础理论知识,并不断补充新型的知识结构;其次,口译人员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不能僵化保守,认为自己的知识已经够用,不需要改变。再次,口译人员要有强烈的进取意识和上进心,要一直保持对新生知识的渴求,不断激发自己学习的动机和热情。唯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适应新时代的要求。

(二) 善于调节自身知识结构

口译人员应能不断调节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善于把已学的各种知识有机组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并适时学习新的知识将其不断地予以充实和扩大,尤其是要能够随着客观条件的变化不断增强其适应性,以工作目标为导向,适时地整理自身知识结构,并且能时常查漏补缺,发现自身知识结构的缺陷和不足。

(三) 把握和运用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强记不如善悟”,结合知识结构具有系统性和综合性,口译人员应善于把握各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中注意分析知识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消化理解和独立思考,打通这些联系,使之融会贯通。同时,口译人员在建立自身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按照循序渐进、系统完整、主辅结合、不断更新的原则,逐渐充实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知识的整体功能。

(四) 广博与专深的有机统一

口译人员的职业特点要求口译工作者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此同时,广泛的综合知识也是口译人员必不可少的。因为现代社会学科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就是其高度细分化、高度综合化和高度边缘化,由此导致各种学科(尤其新兴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而其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也愈发明显。所以,口译人员要建立最佳的知识结构,就必须把知识的广博性和专深性辩证地统一起来,即知识的专深应建立在广博的基础上,而知识的广博又要以专深为目标来拓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前文所提到的系统综合性正说明了这个道理。

(五) 继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口译人员所应掌握的知识,无论来自于书本,或是取自于经验,都可以说是对前人的工作成果和各种成熟经验的一种继承。但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口译人员不可一味地死守教条,应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努力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即使作为口译专业的学生,其专业教育也并非一劳永逸。根据笔者调查,68.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的专业教育并不能完全为将来的职业提供全面的知识体系。

继承与创新是有机统一的,发展观是人类历史的客观规律。在口译人员积累知识、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抱有一种科学的分析和质疑态度,以及一种革故鼎新的精神,既要做到虚心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又绝不盲从和照搬。其次,口译人员应能够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工作中,一旦遇到新问题、新情况,就要认真思考、深入钻研,要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和采用与别人不同的做法,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断深化。

(六) 理论运用于实践

在口译人员的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对于那些刚上岗的口译“新人”来说,有许多知识在理论上似乎已经掌握,可一旦付诸实践,往往面目全非。这是因为许多工作需要切实的实际操作才能真正被掌握。一个口译人员的最佳知识结构,不但是在理论知识的不断累积中建立起来的,更是在实际工作中的不断应用和经验总结中建立起来的。正如笔者问卷调查的结果所反映的,被调查的许多口译专业的学生也意识到了自身“实战经验”的缺乏,有超过2/3的被调查者表示需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来深化和巩固自身知识结构,同时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的累积及自身素质和文化底蕴的提高,才是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最佳途径。

对于口译专业的学生而言,通过一定的实践操作,配合各种专业与非专业知识的补充,结合对时势形势的熟悉和分析,以及得到专业从业人员的指点这种综合学习途径,才能为未来的工作打下全方位的基础。

五、 结论

最后,笔者仍然要强调知识与能力是相联系的,21世纪需要的是拥有广博知识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口译人员,拥有了完善的知识结构并不等于就拥有了解决一切问题的能力,知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转化为能力。离开了口译活动的实践,理论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1.

[2] 方梦之,范武邱.科技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 Jones,Roderick.会议口译解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4] 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 梅德明.英语口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 宋歌.实用型本科口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基于地方性口译市场需求的调查[J].前沿,2014(12):111-112,120.

[7] 苏伟.学习者视角下的口译专业课程需求调查与分析[J].外语界,2011(5):84-92.

[8] 王占斌.关于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调查与研究[J].上海翻译,2005(1):32-35.

[9] 文秋芳,王海妹,王建卿,赵彩然,刘艳萍.我国英语专业与其他文科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350-355.

猜你喜欢
知识结构
把握核心概念 优化知识结构
基于技能映射的知识结构和推测关系研究
我国正当防卫研究的网络知识结构与核心脉络
概率统计知识结构与方法拓展
工程管理专业大学生知识结构及其评价
区块链和比特币相关主题的知识结构分析:共被引和耦合聚类分析视角
税务筹划课程教学的思考
基于九因子模型的新手教师TPACK知识结构分析
知识结构与名词化的关系
“简单的运动”学习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