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脱节现象调查

2015-05-30 22:57王胜彩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

王胜彩

摘 要:如果说高师美术教育是“点”的教育,中小学美术对教师的要求就是“面”的要求,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脱节现象,可概括为“点”与“面”的脱节。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课程内容上,它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所应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  中小学美术教育  脱节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唐山师范学院201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探讨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有效衔接》的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3001024

高师美术教育是培养中小学美术师资的摇篮,同样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接受职后培训的重要基地。所以它“应该争取成为地区小学教学示范窗口、小学教育信息发源地、小学先进教学经验的推广中心”。①

笔者所在学校经常承担“国培”任务和全省中小学骨干教师的培训,以及每年的顶岗实习工作,笔者在这些培训活动中都曾承担美术教学法方面的教学工作,与来自全省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过沟通和交流。同时,笔者还利用到小学挂职锻炼的机会对小学美术教学进行了实地的调研。通过调研笔者发现,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发展相比,高师美术教育发展滞后,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

如果说高师美术教育是“点”的教育,中小学美术对教师的要求就是“面”的要求,所以这种脱节现象,可概括为“点”与“面”的脱节,具体如下:

一、培养目标上

高师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虽然也呈现出强调培养一专多能的美术师资的发展态势,即向“面”的方向发展的倾向性。但在具体的实施中,仍难以摆脱专业式美术教育目标的窠臼,即仍以培养美术专门人才为主,它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美术技能的传授,而且因为强调这“一专”而忽视了“多能”,所以说白了它仍然是“点”的教育。

而当前中小学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却是“面”的要求,即真正的一专多能。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综合·探索”四大领域,这就要求一名美术教师最起码要具备这四个领域的教学能力。

很明显,高师以美术专门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已不能适应中小学美术教育对美术教师的要求,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

二、培养模式上

以美术专门人才为主的培养目标,导致高师美术教育在教学中以美术技能技巧的传授为主,专业性较强,不能针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在评价中,也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要评价目标。这种过分专注于专业技能的一点式教育,把对学生的培养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范围内,而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素质教育,学生将来作为美术教师应该具有的基本素质大打折扣。

而中小学美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实际上是一专多能,即在强调美术专业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全面发展,既要有“点”的深度也要有“面”的宽度。具体要求就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人文综合素质、美术专业的基本技能、美术专业解读与创造能力、课堂组织能力、语言表述能力等基本素质与技能。”②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素质应该起到的重要作用。

如果高师美术教育只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那这些学生毕业后如果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他不可避免地就会沿袭所接受的教育模式,那么美术教育应该起到的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毫无疑问就会被忽略掉。

三、课程内容上

当前高师美术教育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也仍然没有从专业美术学院的模式中完全走出来,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专业内容划分过细过多,有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书法、陶艺、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动画等等,强调专业教学的深度和精度。教师教育方面的课程、美术理论课程设置所占比重偏少,重视不够,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是捉襟见肘。美术学科不注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不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这样的课程设置限制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就学科内部而言,美术史论在学科知识结构中的不被重视和它在当前考研、求职中的重要性也形成了一对矛盾。近几年唐山地区组织的小学美术教师招聘考试以及教师资格证考试,美术史论都是必考科目。由此看来,它对想成为美术教师者的前途影响至关重要。不仅如此,它也直接影响了一名美术教师的专业素质,因为“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史学习成绩与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之间在总体上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美术史课程学习情况的好坏影响着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尤其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水平的高低。对美术史知识与方法的掌握程度一般可以简明地表示师范生毕业后从事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水平,是预测在校师范生(未来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质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③

目前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述评”“综合·探索”四大领域。这四个领域“既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这里既有学科内的知识融合,也强调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如“综合·探索”领域,就“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④因为综合性学习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也是美术教育发展的趋势。当前我国在对中小学教材的设计上,已经注意到这种综合性的学习。

笔者在挂职锻炼期间,和四年级的学生一起学习了《珍爱国宝——秦始皇陵兵马俑》这节美术课,就结合了上学期语文课本中的课文《秦始皇陵兵马俑》,引导学生一看(从图片上看到的)——二想(由图片想到的)——三听(听学生有选择的朗读)——再看(深化对图片的认识)——总结(深化主题)。笔者发现课文中对兵马俑的特点的介绍特别能抓住各自的身份、地位,而且语言生动富有感染性, 且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极大地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这节课学生们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姿态、特点都有了较为形象直观而准确的把握,还能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魅力,有一种文化上的民族自豪感,所以作品实现了其本应有的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的价值功能,学习效果不错。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可以密切美术与音乐、历史、教育、心理等学科的联系,营造多元文化情境,引导学生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其实,在高师美术教育中,也应该把美术的学习放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进行,以利于培养合格的美术师资。

很显然,当前的高师美术教育无法满足中小学美术教学对教师的要求。而且如果高师美术教育的毕业生这样走向中小学美术课堂,固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式会使之在中小学美术课堂也仅仅传授美术专业上的知识、技能,不会注意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而且会限制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它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应该发挥的人文功能。

总之,“那种以为精通某些知识就足以将它们传授给他人的说法已经过时;那种不是把个人全面发展教育而是把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作为目的的教育内容已经被超越。当然,对科目的精通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但仅有一个条件是不够的。独专一门已经不行了”。⑤所以我们应该协调好“点”和“面”的关系,高师美术教育作为“点”,应该是“面”厚实的土壤,源源不断地为“面”提供营养和促进“面”的发展,而“面”反过来又会为“点”提供更优质的人才储备,如此,才能构建良好运作的美术教育生态系统,真正实现美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锐.国内外小学教师培养的比较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6):120.

[2] 张玉磊.新时期面向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高师美术教育[J].美术学,2012(2):94.

[3] 徐兰兰.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的价值——师范院校美术史课程学习与小学美术教师欣赏教学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外教育研究,2009(5):70.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

[5] S·拉塞克,G·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6: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