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隐喻在歇后语中的认知作用

2015-05-30 21:36郎凤娇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5年6期
关键词:歇后语认知隐喻

郎凤娇

摘 要:歇后语是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俗语,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双关”现象是歇后语语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其中,隐喻作为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在这里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不同类型的歇后语入手,通过分析其歇后部分的作用,来简析歇后语和隐喻的关系。

关键词:歇后语  隐喻  认知

一、简介

(一)隐喻

现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将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一种认知活动。1980年Lakoff 和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途径。认知语言学家就把隐喻定义为:它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说,是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投射”的认知方式。“来源域”一般来说是可以被直接理解的经验,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目标域”更为熟悉,更为熟悉的具体事物的意义被投射到抽象的事物上,可以帮助认识抽象事物的意义。

(二)歇后语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中对歇后语的定义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栓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对歇后语的定义和分类做出严格划分是比较困难的。为了分析歇后语对隐喻的运用,我们暂从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及解析。

二、歇后语中的隐喻

(一)从歇后语的分类看待隐喻

歇后语中最常见的是谐音歇后语,这种歇后语是利用汉语中相同的拼音可以指代不同词的这一特有现象,把源域中的一种现象投射到目标域中,利用源域和目标域中的谐音字来表达在目标域中的意思。如:十月的萝卜——动(冻)了心;大公鸡闹嗓子——别提(啼)了;孔夫子搬家——尽输(书);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十月的北方已经进入冬季,储藏不好的萝卜心会被冻坏而出现孔洞,有的地方叫“糠”了,这只是一种生活现象。而生活中一人对另一人产生某种情愫时,说谁对谁动心了,用的就是“冻”和“动”的谐音。这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是表层意思,而歇后的部分就是隐喻所在。其他例子也是如此。

歇后语中另一类比属于逻辑推理类,歇后部分是从前面部分推理的结果,这个果从源域投射到目标域中,就作为另一种比喻义存在,如:一肚子加减乘除——心中有数;下雨天打麦子——难收场;井底的青蛙——见识少。第一例中,一肚子加减乘除的符号说明肚子里面有很多的数,歇后的部分在目标域中用来比喻一个人对某件事情的处理有分寸和把握;再如,在旧时农村,人们都是在麦场上把刚割的麦穗晒干,然后脱粒。如果突然遇到下雨,人们就要急忙收场,这个投射到目标域中,就用来比喻事情发展到手忙脚乱的地步。

(二)从歇后语的来源看待隐喻

歇后语是中国所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其来源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这里我们简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的歇后语文化。

1.源自故事的歇后语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产生了很多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传说,这些故事在我们的认知系统下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产生了一些带有寓意或讽刺效果的短语。即把古代历史故事投射到现在的生活中,产生了隐喻。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叶公好龙——口是心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如第一例为民间传说,相传八仙过海时不用舟船, 各有一套助其渡水的法术,此传说流传到今天,用其隐喻意义指在共同从事的某项工作中,各人有各人的本领;叶公好龙出自汉朝刘向的《新序·杂事》,讲述了叶公爱龙成癖,真龙知道后,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叶公一看是真龙,赶紧转身跑开,魂飞魄散。其歇后的隐喻部分用来指表面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2.与动物有关的歇后语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动物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人们使用一些动物本身或者人类赋予它们的特性来喻指人类,产生了一些动物歇后语,据说只含有一种动物的歇后语就有近350条。例如:苍蝇飞进花园里——装疯(蜂);苍蝇找屎壳郎做亲——臭味相投;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穷家难舍;麻雀嫁女——叽叽喳喳。苍蝇飞进花园里本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现象,但我们的认知系统告诉我们花园本是蜜蜂的王国,那它飞进来是要假装蜜蜂吧,恰好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装疯卖傻这一说,所以人们会联想到用“疯”和“蜂”的谐音来隐喻人类的一种现象。再如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表面上是指狗忠诚于自己的住所,这句话常被人们喻指家的重要性,不管家贫家富,那是心有所系的地方,是出行千里最牵挂的归处。

3.来自民间的歇后语

中国民间文化有着鲜明的特点和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来源。歇后语的形成亦是如此,生活中的普通经验被劳动人民的智慧加工,借以喻指另一种现象,生动形象又含蓄达意。如:藕炒黄豆——钻空子;保温瓶的塞子——赌(堵)气;水仙不开花——装蒜;老公拍扇——凄(妻)凉。这些都是普通的生活现象,却映射出如此幽默形象的喻义。我们知道藕切开后中间有许多恰好能容下黄豆的小洞,如果用藕来炒黄豆,那黄豆就会钻到藕的小洞里,人们用这一现象来隐喻一些人做事乘隙钻营投机。再如保温瓶的盖子本来就是用来堵住热气的,但在这里却被用来喻指一种不满意或受指责而任性的行为。

(三)从歇后语表达的情感来看待隐喻现象

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人们通过说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对某事的评价。大部分人会选择一种比较含蓄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特别是一些不满之情,歇后语就应运而生,其前半部分只是简单的铺陈直叙,而歇后的部分则是在人们认知系统的加工下,将这种简单现象映射到另一个领域里,通过隐喻达到抒发意图的目的。通过对歇后语的简单总括,我们发现,在表达感情方面,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积极和消极。表达积极情感的歇后语包括:西施坐飞机——美上天了;毛笋脱壳——节节高;财神爷摸脑壳——好事临头;皮匠不带锥子——真(针)行。第一例的表面意思是美女西施乘坐飞机,歇后的部分用来喻指因为某件事心里特别高兴的情感状态。歇后语中的另一部分用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感,如讽刺、愤慨等。一种有趣的现象是用方位词来对心理状态做出反映。“下”用来喻指一种消极或卑劣的状态,如:胡子上拴秤砣——拉下脸;烂泥里打桩子——越打越下;老太婆喝米汤——无耻(齿)下流;螳螂挡车逞霸道——没有好下场。当然还有其他形式来表达讽刺的,如下雨出太阳——假情(晴);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如最后一例中的空棺材出丧,里面自然没有人,用这一现象来讽刺那些狂妄自大或看不起人的人;再如老太婆喝米汤,因为牙齿都掉光,所以只能不嚼就下咽,歇后的隐喻部分用来讽刺某些败坏道德的行为。

(四)从歇后语的熟识度来看待隐喻现象

歇后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认知现象,被不断地使用。有些已经成了固定搭配,即使我们不说明歇后的部分,大家也都明白其隐喻意义。如“丢了西瓜捡芝麻”“黄鼠狼给鸡拜年”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些例子里,因为经常使用,其隐喻意义“因小失大”“没安好心”和“痴心妄想”都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即使不把歇后的部分说出来,也能达到隐喻所要表达的效果。而有些来自特定的场合或者比较生疏的现象,虽然其歇后的部分形象生动,如果不把完整的歇后语都说出来,还是达不到隐喻效果。如:朝着窗外吹喇叭——名(鸣)声在外;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好泥巴打好灶——好心得不到好报;孔夫子的砚台——心太黑。朝着窗外吹喇叭,如果认知系统里没有吹喇叭这个意向图示,那他肯定也不知道这个隐喻是指声名远扬。其他的例子也是一样,所以说,除了那些广泛使用的歇后语外,必须把歇后的部分也说出来,才能使听者通过认知系统将源域和目标域的相似性联系起来,进而达到歇后语的隐喻目的。

总之, 歇后语中大量的隐喻现象,说明隐喻是人们认知客观事物的有效手段,它为人们提供了看待事物的新视角,赋予事物以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http://wenku.baidu.com/view/ec326b0c844769eae009

ede7.html.

[2]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1015/13/7763270_

156357048.shtml.

[3] http://www.ht88.com/downinfo/232362.html.

[4] 李金金.方位隐喻与歇后语的认知研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5):91-92.

[5] 温朔彬.试论隐喻在歇后语语义双关中的认知作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6):37-39.

[6] 徐志民,刘裕莲.歇后语与隐喻[J].修辞学习,2005(6):4.

[7] 杨晖,王宏.浅析歇后语的认知隐喻机制[J].高等教育,2013(6):201,207.

[8] 赵思思.动物歇后语中的隐喻映射研究[J].昆明学院学报,2012:34,94-97.

猜你喜欢
歇后语认知隐喻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歇后语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歇后语大声读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