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康宁
日益频发的环境灾难一次次给人类敲响警钟,促使各国政府不得不反思已有的生存模式,开始广泛重视环境问题,试图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了唤醒人们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成为21世纪的核心教育问题,幼儿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人们环境意识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基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在进行环境教育过程中,不能单纯而生硬的给儿童灌输关于环境的知识,而是要把环境教育置于日常游戏和玩耍中,在这种愉悦的身心体验中让儿童感悟生命和自然的关系,激发儿童的环境意识。
一、进行幼儿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4~6岁的儿童处于“天真的自我中心”阶段,所谓“自我中心”,是指这一阶段儿童的情感和认知都只关注自我,以自我需要和兴趣为中心,思维刻板,认为每个人的情绪情感都和自己一样,自己就是绝对真理。但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实验对象是西方儿童,在我国儿童身上并不一定适用,根据学者的研究结果得知,我国4~6岁的儿童已经开始逐步处于“去自我中心化”的关键时期,儿童开始学习把自我主体与外界客体区分开来,学着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相协调,开始思考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这一阶段是儿童学会高水平移情的敏感期,“移情”即个体对另一个人产生同感的情绪反应,是对他人内在状态的认知觉察。处于幼儿期的儿童自我情感控制能力很弱,需要依靠成人的正确引导和疏通,因此,这一时期是儿童情绪情感、行为习惯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儿童在此阶段对大自然的移情水平未能得到良好的发展,极有可能会发生两种情况:一是产生同情疲惫,表现为对大自然的冷漠对待;二是产生交往恐惧,表现为对待恐惧,害怕小动物。因此,儿童在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是培养并巩固其热爱大自然的天性,对美妙的大自然的感悟力,在与自然的接触中明确生命与自然息息相关的关系。我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启蒙性的,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教育的基础,要求培养儿童“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生活环境”的情感态度。
二、进行幼儿环境教育的主要形式
游戏是一种自由的、随意的,可以给儿童带来轻松愉悦感受的活动。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超出儿童实际能力的、不能立即满足的愿望的时候,就产生了游戏,游戏的实质是情感的满足,儿童在游戏中表现高出了他们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游戏创造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著名的儿童教育家福禄贝尔也认为:游戏源于儿童内心精神世界的需要,儿童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情感的满足,因此,游戏是儿童的内部机制,是自愿和自我需要的活动。对于儿童而言,游戏就是工作,游戏使儿童可以有机会接触和探索所处的环境,他们会尝试扮演角色,练习从四周环境中观察到一些工作内容和技巧,从而发展其认识周围世界,与别人交往,表达和控制情绪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最恰当的方式就是把环境教育的内容融于儿童游戏中。在游戏和玩耍过程中,儿童可以直接参与到自然中,通过触摸、观察、倾听等各种感官体验直观地认识大自然,儿童的环境教育主要在以下几种游戏中进行:
1. 角色游戏:在此类游戏中,儿童可以尝试扮演着各种角色,比如说动物饲养员、园丁、宠物医生甚至环卫工人。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儿童亲身经历不同职业在工作中肩负的职责,在接触动植物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和亲近不同的生命。
2. 扮演游戏:在此类游戏中,可以创设情景让儿童在拟人化的场景中扮演各种动植物,模仿动植物的行为和状态,在模仿的过程中,儿童通过生动的扮演可以对动植物本来固有的习性更加了解,从而提升儿童对动植物的喜爱度。
3. 结构游戏:所谓结构游戏,就是类似搭积木的游戏,给儿童提供充足的玩具和材料,让儿童通过想象对自己心目中的微型城市、社区、马路、商店进行设计布局,在整个构建过程中加强儿童对于人类居住空间的了解。在这种互动中,儿童可以思考怎样的居住环境更加合理,人类居住在怎样环境中会更舒服,学会欣赏自然美。
4. 户外游戏:可以组织儿童到公园等植物繁茂的户外环境中,设计一些小游戏,比如“森林探宝游戏”,让儿童去寻找事先藏在林中的动植物模型,在探寻的过程中可以让儿童学到一些关于动物伪装术的知识,体会到生态系统的奥妙。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类似“闭眼倾听”、“自然界的声音”等一系列游戏,儿童通过触、嗅、听、尝的感官活动观察各种动植物,倾听飞禽鸟兽的歌唱,呼吸新鲜的空气,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会用心灵感悟大自然。户外游戏可以让儿童置身于环境中,体验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好,从而激发起其对大自然浓烈的兴趣。
5. 智力游戏:可以设计一些卡片游戏和竞猜游戏,让学生通过竞猜的形式认识不同的动植物,或者把不同的物种分类,或者归类食物链等游戏,学习到具体的环境知识,对生物多样性和再生、非再生资源等知识产生初步认识。
三、在游戏中进行幼儿环境教育的原则
1. 在环境中教育。4~6岁的幼儿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也就是说这一阶段的儿童内部映像的形成都是建立在感知动作的基础上,儿童对他感知到的事物形成概念,随之促进各种心理能力的发展。针对幼儿的这些身心特点,在幼儿的环境教育中,就要给孩子提供充足的机会去接触自然界中的生命,幼儿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建造小小的生态园,种植植物、饲养动物,或者布置绿色教室,方便幼儿在事实生态环境中进行假装活动,加深直观体验,有效地进行渗透式的环境教育。只有让孩子回归于自然,在自然中游戏和玩耍,在真实的自然情境中建立和发展儿童热爱自然的天性,经过自身的体验和感悟,才能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之情。
2. 教师的适时干预。仅仅设计有关环境的游戏让儿童参与并不是环境教育,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认知和情绪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还没有具备足够的知识能够对外界事物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因此,幼儿在进行游戏时就需要教师的干预,帮助幼儿形成环境意识。但是教师在干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的干预应该是适时的,在幼儿进行游戏时,教师应该选择恰当时机对幼儿进行引导,由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已经开始对语言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语言暗示的方式点拨启发儿童,引导儿童的思维和行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保证整个游戏能够顺利进行下去。其次,教师应该教会幼儿选择分配和扮演游戏的角色,在游戏开始前,教师应该根据儿童的意愿以及其性格特征分配游戏角色,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在游戏中的角色身份,了解儿童对于游戏角色的态度,并且保证幼儿能有轮流扮演角色的机会。最后,在儿童进行游戏活动时,教师在尽量不打扰儿童做游戏的自然状态下,注意观察儿童的行为、动作以及其对待事物的情感态度,对良好的表现加以鼓励和表扬,让儿童体会到心理的满足,得到积极的发展,对错误的行为及时纠正,扼杀在萌芽中。
环境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公民教育,通过教育的途径,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从而从根本上保护和改善环境,解决环境问题,成为有利于全人类健康生存与发展的合格公民。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作为启蒙教育的幼儿教育,对个体性格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加强对幼儿环境意识的启蒙,教会幼儿基本的环境常识,培养其对生命万物的热爱之情,增强其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使命感,发扬其喜爱大自然的天性,有助于个体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