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静
早在1997年,钱梦龙先生就曾感叹:“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时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如今,新课程改革正遍地开花地展开,但各种研究的文章似乎仍然没有兴趣将触角伸向这一“死角”,文言文的教学课堂仍然是我行我素的一副老面孔。文言文教学成为语文老师最不愿深研究的领域,我们不得不旧题新作: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文言文到底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反躬自省:
你在教学中做到文、言并重了吗?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指导学生理解文中常用的实词和虚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指导学生能翻译文言文中重要语句的意思,简要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所以,虽然对字、词、句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也是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目标,但认为仅此一个目标就错了。我们还得引导学生全面理解课文的内容,正确评价作品,即在掌握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理解思想内容,学习表现形式,使学生从中受到文化熏陶,学到语言表达技巧,提高读写能力,并恰当地联系生活实际,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要重视“言”的教学,也要重视作品中“文”的价值。
你在教学中还是一味地灌输讲解吗?很多教师习惯于在教学中一讲到底,一灌到底,读一句,讲一句,以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从字词到句子,再从句子到段落、篇章,从小到大,甚至课前就给学生翻译的本子。这种做法,实际上是以往语文教学重知识传授轻感受领悟的具体体现。这種过分注重词句翻译的文言文教学法,是一个仅仅重视理性分析的语言学习过程,它只关注知识的掌握,不注重学习主体语言的规律。
你在教学中存在因强调“文”而架空了“言”的学习现象吗?我们前面谈到,文言文教学不能只关注字词教学而忽略文本中“文”的价值,但我们同时还应辩证地看到,作为起始阶段的初中文言文教学,学生既无文言积累,更谈不上文言语感,其教学重点理应定位在读懂上,即通过诵读,培养语感,积累词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如果教学中偏离了这一重点,让学生放羊式的展开讨论或是随意探究,势必造成讨论不够深入,提的问题毫无价值,架空分析,华而不实,其结果不但不能真正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还会把初中文言文教学引向歧途,这也是偏离了新课标的精神。
你的课堂把“文”“言”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到一起了吗?我们一些教师在教学时涉及了文言教学的所有要素,但它绝不是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把课堂割裂了朗读、字词教学、文本理解三个互不相通的孤立部分。开始组织形式繁多的不明的朗读,读完就专门讲解字词,字词学完后再专门分析课文内容,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不符合母语的学习规律。
通过自省,我们发现:当教师努力落实语言因素时,教学往往变成了文言词句与语法章法的分析课,随之而来的是课堂气氛的沉闷和师生双方的疲惫;而当教师积极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层面时,教学往往流于空疏浮泛乃至花哨,最终导致学生文言水平的迅速下滑。要走出这种尴尬,关键是在教法上有所突破。
1.文言文教学要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
文言文教学不是外语教学,它仍是母语教学,不是从零开始。事实上,一些浅易的文言文,如果注释充分的话,学生在阅读上不会比对现代文的理解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教师不要死抱着读一句讲一句,以求“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串讲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会把文言文教学引入纯知识教学的死胡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也不可能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其实,我们应该在整体感知整篇文章内容的前提下,从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入手,在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去落实字词教学。自上而下,自大而小,培养语感。
2.文言文教学要重视朗读
朗读和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是提高语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想象能力,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教材把诵读放在突出地位、作为首要的教学方法、教学环节和一项主要的教学要求,贯穿文言文教学的训练体系,并对文言文的诵读要求做了有层次、有系统的安排,提高了诵读要求,加强了诵读指导。成功的文言文教学应该把朗读作为一种贯穿始终的学习方法,将朗读、字词学习、内容理解融合在一起。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科学背诵。读的方式很多:教师范读,必要时还要领读;学生集体诵读,个别朗读;可读全篇,也可读某一段、某几段,还可读某一句、几句。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语调,进而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言文教学的课堂上,常进行这样的朗读背诵训练,日久天长,必能培养出对文言文的敏锐而强烈的感知力。课堂效率是否提供,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而在于学生接受、掌握了多少。学生在初读字句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能从中体味语言的气势和语言的情味,逐步形成敏锐的文言语感,进而接受作品中人文精神的教育。诵读,感悟、积累、背诵,这种人文教育的方式不可能像学了政治文件后就表态那样立竿见影,它是一种春风化雨、点滴入土式的教育,短时间内看不出效果来,时间长了,其效果就会显现出来。
就文言文教学的过程而言,教师应以朗读为利刃,以点带面,把字词的学习、内容的研讨放到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赋予课文以丰富的文化底蕴,挖掘课文蕴含的丰厚的人文资源。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才能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获得语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开化心灵,在得到精神境界升华的同时接受文学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