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大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一直处于尴尬境地的高职语文类课程似乎更加无所适从。语文类课程无法像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改革一样,围绕行业企业生产一线和岗位工作过程,确定能力目标和能力训练项目。《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析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对语文类课程能力目标的确定和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一些经验。
【关键词】项目化课改 能力目标 能力训练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52-02
项目化课程改革符合高职教育教學特点,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在我国先进地区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已轰轰烈烈展开,并以其独特的优势,越来越被广大高等职业院校普遍认可和采用。高职项目化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必须突出能力目标”,要“以能力项目为课程内容的主要载体”等重要原则。也就是说,能力目标的确立和能力项目的设计是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重点。
一、语文类课程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要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力目标和能力训练项目的来源非常明确,就是企业岗位的工作过程、生产流程,典型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及典型服务流程等。而高职语文类课程由于其学科特点,不存在直接与之对应的职业岗位,也就不可能有一系列按岗位需要设置的任务。语文老师好像找不到与工作项目对应的教学项目,因此在项目化课程改革中无所适从。难道传统的语文类课程真的要就此退出高职教育的舞台了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人才不是机器的附属品。高职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不仅要具备过硬的岗位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高素质”,包括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包括人格、品格和心理素质,还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等职业核心能力。语文类课程属于公共基础模块的课程,在提高学生情商和人文素养,全面提升学校的立德树人水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因此,笔者认为,高职院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对语文类课程来说,与其说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不如说是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那么,语文类课程如何进行项目化改革?如何寻找能力目标和能力项目?
作为语文类公共选修课,《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析课程参加了我校的项目化课程改革。项目组成员根据项目化教学设计理念和要求,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完成了该课程的教学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并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和成绩。特别是在确定课程的能力目标和能力训练项目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
二、能力目标的确定
(一)明确课程定位是确定能力目标的前提
能力目标,简而言之,就是学生学完这门课程能够做什么。因此,首先要明确课程定位,这是确定课程能力目标的前提。
《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析课程作为公共选修课,面向高职各专业学生,打破知识本位、学科体系的观念和传统,突出能力素质培养,强调学生活动,目的是通过对《红楼梦》的选择性阅读和鉴赏,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诗词吟诵、对联撰写、饮食养生、方言运用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及情商,拓展其文化视野,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能力,使学生人文素质可持续发展。同时力图通过设计多种能力项目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个体的个性潜能,引领学生的专业发展,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
从课程定位可以看出,语文类课程的课程目标虽然没有针对某些职业或某些工作岗位,但是却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体现了人的生活技能、审美情趣和交际能力,这种情感、心理、道德品质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恰恰是各项工作技能的基础,需要渗透到各个工作领域中。也就是说,语文类课程的能力目标要与其课程性质一致,同样体现其公共性和基础性。
(二)素质目标是语文类课程能力目标的基础
高职院校专业课的项目化课程改革要求按岗位工作需要设置能力目标。基于语文类课程的人文特点,笔者认为,在确定语文类课程的能力目标时,不必牵强地与具体工作项目相对应。对“能力”的理解应从狭义的“岗位技能”转向广义的“能力”,即“做人的能力”和“做事的能力”。调查显示,社会和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认同度不高,不满意的因素往往不是技术能力上的,而是属于人文素质的范畴,诸如纪律性差,缺乏责任心,合作沟通能力差,情感淡漠、自私等。作为高职院校的老师,我们应该看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步入职场后,都需要人际交流与合作、口头与书面表达等能力,也亟需提高自身的审美趣味、道德理想、人文关怀和职业操守等人文素质,这些都可以作为确定能力目标的着眼点。换言之,能力目标的确立应以素质目标为指导和基础。因此,我们首先确定了本门课的素质目标:
(1)通过对《红楼梦》中传统文化的赏析,培养学生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提高文学修养与审美趣味;
(2)感受、学习和传承丰富多样的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情商和生活情趣;
(3)在课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结合本课程各模块教学内容,分析确定了以下几项能力目标:
(1)能够说出《红楼梦》判词所对应的人物;能够跟随87版《红楼梦》电视剧插曲哼唱《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晴雯歌》等歌曲。
(2)能说出鸽子蛋、茄子、鸭肉等几种食材的营养价值和食疗功效,并根据亲友的健康问题给出饮食方面的建议;在家宴上,能用正确的礼节给长辈沏茶敬酒。
(3)能够说出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起源及习俗,会贴对联、制作节日用品;在节日来临之时能主动通过电话或短信向父母亲人表示问候。
(4)能够读懂《红楼梦》文本中的主要方言词语;能够听懂自己家乡的方言,进行无障碍交流;小组合作编制完成《德州方言手册》。
(三)能力目标的表述要求
需要注意的是,能力目标的表述必须具体、可操作、可检验,描述准确,将原有的抽象能力具象化,找到它的具体观察点,并用这些观察点来进行描述。同时,课程的能力目标要能够作为检查课程教学是否达标的依据,而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例如,课改前能力目标的描述为“了解赏析《红楼梦》中的诗词文化”,看不出教师将如何进行教学,也无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检验;改为“能够跟随87版《红楼梦》电视剧插曲哼唱《枉凝眉》《葬花吟》《红豆曲》《晴雯歌》等歌曲”,师生的课堂学习活动一目了然,学生学得如何也可一听便知。
三、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
如何实现课程所确定的能力目标?通过哪些教学活动进行能力训练?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是进行项目化课程改革的重点。能力不是讲会的,也不是教会的。课程的能力项目是能力训练的载体。项目化课程改革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课程能力项目设计的优劣。语文教师一定要克服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语文类课程就是讲授知识,找不到能力训练项目”,应发挥自己的实践经验和组织能力,从实用性、趣味性和可行性入手,精心设计课程的能力项目。
(一)调动学生兴趣
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要从学生兴趣出发,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感到项目任务既有趣、又有用,这是项目设计的首要条件。当前高职校园内的学生社团活动形形色色,丰富多彩,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语文类课程的能力训练项目不妨与社团活动相结合,将朗诵、演唱、表演,甚至手工等植入语文课堂,将其改造为训练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载体。例如:我们以“红楼梦”社团活动为依托,将“红楼梦”大舞台表演活动作为一个总的项目任务,在第一次课上告知学生,并将其作为本课程综合考核的项目任务,在最后一次课上实施。各模块的能力训练分项目和子项目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体验。
(二)突出能力目标
《红楼梦》中的传统文化赏析课程能力训练项目设计见下表:
能力训练项目的设计一定要围绕能力目标进行,要能够体现对能力的训练。综合项目应该尽可能覆盖全课程的所有知识点和能力点,让学生在项目任务中体验所学的内容,通过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各模块的单项项目及下面的子项目也要以具体的能力目标为依据进行设计。通过每次课的训练,逐一完成各单项项目,训练所有的能力点,然后完成综合项目。
以上能力训练项目生动活泼,内容丰富,既能引导学生加强对《红楼梦》文本的阅读,又将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融入其中;既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合作沟通、日常礼仪、生活技能等能力,又提升了学生情商和人文素质,很好地实现了本课程的能力目标。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改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教院校整体教改[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
王媛媛(1979-),女,大学本科,高校教师在职研究生学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