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情”深意长

2015-05-30 16:19刘倩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6期
关键词:内心课文文章

刘倩

“情感”是语文教学最具鲜明的特色。在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全情投入、真情流露,才能演绎生命精彩,让课堂充满“情”味。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挖掘情感元素,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实现文道统一呢?

一、创设情境——引情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写得如诗如画,扣人心弦,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情感,在导入新课时,可着重以情导入。一段动听的音乐、几张优美的图片、教师深情的描述……都能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鲜明生动、具体形象的情境,去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情境中受到感染,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表达的渴望。

二、语言感染——激情

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文是无声的,教师要善于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发挥语文教材所特有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想在课堂上绽放光彩,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语言魅力。语文教师应该先走进文本,正确理解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意,教学语言力求赋有感染力,以自己的深情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此外,教师还要把握好声音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该亢奋时要亢奋,当低沉时要低沉,让学生活跃在优美的语言氛围中,耳濡目染,深得其益。

如,教学《长城》中“单看这数不清的条石,一块有两三千斤重,那时候没有火车、汽车,没有起重机,就靠着无数的肩膀无数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这段话时,为了能让学生深入体会劳动人民修筑长城时的艰辛,感受长城是个伟大奇迹,我相机激情引导:“一块石头有千斤重啊,劳动人民背着这样一块巨石,步履蹒跚地走在陡峭的山岭中。稍一慌神便会坠落山崖,行动慢了便会遭到毒打,衣服被皮鞭抽烂了就光着脊梁,鞋子被山路磨破了就赤着脚,渴了只能舔舔嘴唇,饿了也只能痛苦忍受。他们身上已经伤痕累累、血迹斑斑,一些年老体弱的人实在撑不住了,便永远地倒了下去。”我通过这饱含激情的语言使学生内心汹涌澎湃,拨动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之弦。

三、品读感悟——抒情

“失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其最鲜明之处就是情感内容十分丰富。在每篇文章中,语言都是情感的载体,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语文教学要着力挖掘语言与情感的结合点,而读正是语言和情感之间的桥梁,通过读能引导学生身入其境,感通其心,领悟其情,从而使语言训练与情感熏陶融为一体。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抓住李白和孟浩然的话别段落,在读中感悟两位大诗人“依依惜别”的感情。读李白的话语,学生抓住了“令人敬仰”、“誉满天下”、“一直”、“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等词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和难舍之意。而读孟浩然的话语,学生通过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永世不绝”等词语的意思,体会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友人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加之以抒情的离别音乐作为渲染,我让两名同学表演读,他们的表演朗读感染了全场,我相机因势利导,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通过分角色朗读,感受两位诗人间的离情别意。不知不觉中,学生由浅层次的文字表面深入到了文字的背后,感悟到文本深处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学生情感得到了体验。

四、巧抓空白——动情

文章的灵魂是以情动人,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内心情感的写照。阅读教学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教会学生分析的方法,还要让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然而有些微妙的、复杂的感情,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所以某些文章往往为读者留下感情上的空白。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文中的情感因素,巧妙地找准这些空白点,以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去煽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使作品与学生心灵产生共鸣。

总之,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竭力挖掘好教学中的情感元素,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潜移默化地进行文道教育,给予学生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悦,使语文课堂“情”深意长,演绎生命精彩。

猜你喜欢
内心课文文章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背课文的小偷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背课文
做好深化国企改革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