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小兰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的四个生字。
2.通过自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并能学着借助情感变化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其含义深刻,品味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感受作者语言之优美。
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理解“花的勇气”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理解变化的原因。
四、教学准备
师制作课件,生自学生字词。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班上课,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请看大屏幕。美吗?(美)想不想去看一看?(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四月的维也纳,去探寻“花的勇气”。
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在新课导入时,借助多媒体课件,用美丽的维也纳风光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二)借助提示,理清脉络。
1.注意到这个“*”号了吗?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让我们先走进“阅读提示”(课件出示)。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看看它提出了哪些要求。
2.反馈交流:谁愿意来说一说?先说第一点。
3.同学们课前有没有预习?(预习了)那老师要考考你。这几个词(“失望”“遗憾”“惊奇”“怦然一震”加点)是文中描写作者心情的,请同学们快速地在文中把它们圈出来。“遗憾”在哪个自然段?(找得真快,看来预习得不错。)第二点要求是什么?
4.接下来让我们先解决第一个问题,请大家认真阅读刚才所圈词语所在的段落,联系上下文找出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
5.反馈:
作者( )感到( ),因为( )。
6.了解了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谁能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吗?(指名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个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好方法——抓住作者情感变化的线索,巧妙地连接。)
7.师:真没想到,咱们班的同学这么厉害,这么快就读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这节课是不是就可以到此结束了?(不是)那还要干什么?(指名说)你真是老师的知音(握手)。同学们,有没有勇气挑战一下自己,成为作者的知音呢?(有)光说可不行,我得考考你们。
【设计意图】本文是略读课文,利用课文导读里表示作者心情的词,让学生从文中圈出来,为探索作者心情变化的原因做好准备。当学生弄清原因后,设计免刑帮助学生表达,再借助这些表示作者心情变化的词语来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这样一来,课堂节奏要紧凑得多。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感受失望之情
(1)四月的维也纳为什么令“我”失望呢?默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词语或句子体会体会。(看谁找得又好又快)
(2)反馈:找好了吗?谁来说?出示第一自然段。
A.引导品读“泛滥”,你知道“泛滥”的意思吗?这样的草地作者喜欢吗?(不喜欢)甚至是(讨厌),所以有个词叫“泛滥成灾”。(一个词语,不仅是一种意思,更是一份感情。)你还找到了哪些?
B.引导品读“寂寞”。一般你在什么情况下会觉得寂寞呢?(孤单的时候)那草地也懂“寂寞”吗?(不懂)是谁“寂寞”了?(“我”)(同学们真了不起,读到的是草地的景象,读懂的是作者的心情。)
(3)让我们读出这种“失望与寂寞”。(齐读)
2.自主研读
(1)师:同学们,草地真的只是绿色连着绿色吗?(不是)作者到底有没有看到花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找找看哪些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看到了花儿。
(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第2、7自然段,找出描写花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再和小伙伴交流交流。
3.反馈交流:下面让我们来分享阅读感受。
(1)作者先看到了怎样的小花?指名说。
A.“白的、黄的、紫的”就是说颜色很多,这样的画面就是(用四字词语说)——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色彩斑斓。(简单的三个词却给了我们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真是简洁却不简单呀!)
B.“这么多、这么密、这么辽阔!”说明什么?(数量多)
C.纯洁、娇小、鲜亮。(描写了花的样子、形态)
D.“冒”,只会冒出一、两朵吗?(齐刷刷)生命力顽强。
(2)这么美的画面,谁愿意来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3)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板书)让我们读出这份惊喜。(齐读)
(4)见到了如此美丽的花儿,作者为什么还感到“遗憾”呢?(藏,花儿没有冒出来)(那么壮观的景象不能亲眼看到,真是一种:遗憾!)
(5)不过,就在作者即将离开的那一刻,他惊奇地看到——看到什么?(生说)(出示:七自然段)
A.抓关键词语“傲然挺立、明亮夺目、神气十足”。(指导读)
B.感受“改天换地”。这是一片怎样的景象?是作者先前看到的大片大片的绿色吗?是花儿都藏在草下吗?而是( )。跟之前比,这就叫——“改天换地”。
(6)正是这片草地,让作者:从(引导学生看板书)“失望”,到“惊喜”,再到“遗憾”,而今充满了大大的——“惊奇”。真可谓“一波三折”!
(7)让我们合作朗读,再次感受作者的心情变化。(配乐)
【设计意图】本文作者有五处情感变化,先带领学生一起感受作者的失望之情,再由学生自由合作学习,重点感悟“惊喜”和“惊奇”,让学生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情感,从而也激发了孩子们内心的情感,为之后的写句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四)感受“勇气”,丰实“勇气”
1.师:同学们,一片无花的绿地变成了花的原野,让作者顿时感受到了花的勇气。你发现花的勇气了吗?快速浏览最后一段,哪些词句表达出了这份勇气?
2.理解“拔地而起”。课文中用它来形容草地上的小花,是不是“大材小用”了呢?(不是)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现出什么呢?(突出小花的勇气、气魄、生命力顽强)
3.这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小花,让作者心头怦然一震,明白了——
4.齐读:
野花
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
那是
生命的勇气
5.小练笔。其实,生活中让我们感受到生命的勇气的又何止那一朵朵在冷风冷雨中拔地而起的野花呢?
(1)出示“雪中梅”“缝中苗”“悬崖边上的小树”图片。
(2)编写小诗。
( ) ( )
那是 生命的勇气
【设计意图】将文中的语言编成小诗来朗读提升情感,然后出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编写小诗,感受更多生命的勇气,丰富学生对勇气的感受。
(五)了解作者,拓展作品。
1.老师有个习惯,读到一篇美的课文,就会了解它的作者,再去读他写的更多好的文章。
2.冯骥才简介。
3.课件出示《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语段,并推荐阅读。
【设计意图】本节课重在学习语言,积累并运用,阅读的拓展和写作的延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学习方法。能有效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升他们对语文学科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
生命的意味,是——勇气!
(作者单位:江西省芦溪县江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