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银玲 袁文芳
数学教育以何种形式开展更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争相研究的课题。2O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出现将数学教育与文学教育结合起来的想法,最早提出“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运用绘本”这一思路的是1995年心理出版社出版的周淑惠编著的《幼儿数学新论——教材教法》书。书中较为详细地阐述了将绘本作为数学教材资源加以运用的问题。此后,随着绘本在台湾地区的不断推广和普及,其种类日益丰富。“数学绘本”这一词语被明确提出。不少出版社纷纷出版数学绘本。在这种趋势下,台湾地区运用绘本进行数学教育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主要集中在小学阶段和幼儿园阶段。我国大陆地区对绘本的引进和研究起步较晚。当前,运用绘本进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教育领域。关于绘本融入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有必要了解台湾地区在幼儿园中运用绘本辅助开展数学教学的研究成果和特色。
一、台湾地区运用绘本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分析
笔者基于文献研究发现,台湾地区运用绘本辅助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分析绘本教学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二是运用绘本教学探究幼儿学习数学的规律:三是分析绘本中蕴含的数学概念对教师开展数学活动的影响。以下对三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介绍。
(一)研究绘本教学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研究主要从多个角度去分析运用绘本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是否会对幼儿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以及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研究多采用实验研究法,通过两组幼儿前后测数据的对比来检测研究成效。
1.探讨绘本运用于数学教学对幼儿数学学习能力及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如,张丽芬(2009,2011)采用了准实验研究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她将受试幼儿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实验组的幼儿接受运用绘本进行数学教学的实验处理,即先由教师讲绘本中的故事,接着教师与幼儿讨论故事情节,最后开展延伸活动;而控制组儿童只听教师念绘本故事,不进行其他活动。经过前后测的比较发现,结合绘本进行数学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还可以让幼儿的数学学习态度变得积极。这一研究结果发现,在数学能力的转变方面,实验组幼儿在“具体物件加法运算”及“加法应用题”的分数显著高于控制组幼儿;虽然在其他数学能力上两组并没有显著差异,但实验组幼儿的表现大多比控制组的好。而且,在数学学习态度的转变方面.实验组幼儿数学学习行为的时间增加了,对数学的兴趣也增强了。
2.探讨绘本运用于数学教学对幼儿学习数概念的影响效应。如,林易青(2006)采用准实验研究设计,将当地教学后照顾班的48名幼儿以性别和年龄为条件分派到两个班级,再随机将两个班级分派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对实验组的幼儿采用绘本融入教学的方式来进行数学活动:控制组幼儿则接受常规的课程教学。经过前后测的比较及质性资料的分析发现,绘本融人数学教学可以提升幼儿数概念的学习成效。
3.探讨绘本对引发幼儿数学学习动机。促进幼儿认知基本几何图形和10以内数的作用。如,张天慈(2005)采用准实验研究法,以中、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以幼儿算数与几何概念的发展为出发点,运用绘本来引发幼儿的学习动机,促进幼儿对基本几何图形和10以内数的认识。研究发现,运用绘本教学能够引发幼儿对形状的认知与好奇心,促进幼儿认识各种多边形的差异。引发幼儿对数字变的兴趣。培养幼儿对数字加减变化的敏感度,提升幼儿关于10以内数字合并与分解的能力。
4.探讨运用绘本设计教学型式概念对幼儿学习数学型式概念的影响。如,邱碹平(2009)采用质性研究。以29名幼儿为研究对象,对他们进行l2周的数学型式概念教学,旨在运用绘本设计教学型式概念的教学方案.以引导幼儿学习数学型式概念。从而探讨数学型式概念教学方案对幼儿数学型式概念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幼儿通过绘本教学活动能够有系统、连贯性地学习数学型式概念,并且能够察觉、辨识及初步创造各类型式概念,研究还发现幼儿学习数学型式概念有性别及年龄差异。
(二)运用绘本教学探究幼儿数学学习的规律研究者通过绘本融入具体教学活动的方式。了解幼儿对某一数学概念的掌握情况,探讨幼儿学习相关数学概念的历程和规律。研究多采用质性研究,搜集的资料都是质性的资料,如观察记录、录影/音资料、访谈资料、幼儿的学习单和作品等。
1.运用与数学样式内容有关的绘本,通过为幼儿读这些绘本、团体讨论和延伸活动这三个阶段的绘本教学活动。探讨幼儿学习数学样式的历程。如,陈静芬和许惠欣(2010)以19名大班幼儿为研究对象。采取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发现在组织幼儿阅读7本与样式有关的绘本和团体讨论阶段,幼儿能使用颜色、形状和复诵策略辨识重复样式;能使用数的关系和顺序策略辨识数型和增长模式;也能依据颜色、形状、文字、动作、声音等属性描述样式。在延伸活动阶段,幼儿使用上述相似的策略去辨识、描述和延伸四类样式;幼儿在创造样式时。以ABth数型重复的样式最常见。
2.运用与长度测量相关的绘本,通过对这些绘本的团体讨论和自由实际操作来了解幼儿的长度测量概念。如,蔡菁菁(2011)采用质性研究,以大班(混龄班)14名幼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团体讨论6本与长度测量相关的绘本和开展相关的操作活动来了解幼儿对长度测量概念的掌握情况。研究发现,幼儿在团体讨论绘本中所表现出的长度测量概念与幼儿自由实际操作时所展现的长度测量概念极为相似,唯一不同的是,讨论时幼儿表现得想象力丰富,实际操作时则趋于严谨。
(三)对绘本的数学概念进行分析及运用研究
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知名绘本专家的系列绘本进行分析,找出绘本中蕴含的数学概念以及各个数学概念的分布情况,对幼儿教师组织数学教学提出建议。如,洪金玉(2010)分析了某国绘本专家的中文系列绘本中数学概念的分布情况,通过对其中的数概念、数与运算概念、图形与空间概念、量与测量概念、推理概念的分析,找出各个概念中出现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比方说,通过对绘本中数与运算概念的分析.发现其中“数” 出现的频率最高。接着分析了幼儿教师觉察数学概念的规律,最后提出运用绘本协助教师开展数学活动的建议。这类研究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
二、研究的特色与方向建议
(一)研究特色分析
从以上对台湾地区运用绘本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的分析可以看出,其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色。
1.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均较为丰富。研究内容涉及幼儿数学学习的各个方面,既有幼儿数学学习的具体内容,如样式、长度与测量、数概念等客观方面研究;也包括对幼儿数学的情感态度、能力等主观方面的研究,如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幼儿数学学习态度;还有对绘本内容的分析。同时,研究方法多样化,有质性的,也有量化的:但是有一些研究方法如行动研究这种颇受一线教师喜爱且常用的研究方法却没有涉及到。
2.研究主题偏向理论探究。从上述对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对运用绘本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主题:分析绘本对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运用数学绘本探究幼儿数学学习的规律、对绘本中的数学概念进行分析。而从三个主题的文献分布情况看,对第一个主题研究的数量最多,其次是运用绘本探究幼儿数学学习规律的研究。这说明.目前台湾地区对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理论探讨层面.主要分析绘本教学对幼儿的数学学习是否有影响,有哪些影响和哪些成效:运用绘本教学可以发现幼儿学习数学有哪些规律等。但是很少有幼儿教师如何筛选数学教育所用的绘本、如何运用绘本开展数学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3.研究空间有待扩展。从分析样本文献中涉及的数学概念可以知道.台湾地区已有的研究所涉及的数学概念,有样式(也称型式、模式)、长度与测量以及数概念(包括加减计算、心算等)。但是数学概念远远不止这些,根据周淑惠(2012)的观点,数学概念分为数与量、几何与空间、分类、模式与序列、估算与测量、统计与整理资料、时间等。因此,相关研究仍有很大的延续空间。
(二)研究方向建议
从已有研究的特色及不足出发,应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需要思考和改进之处,以让幼儿教师能够从中真正得到启发,使绘本能切实辅助幼儿园数学教学的开展
1.研究主题应偏向实践性。学前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在探索运用绘本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时,仅仅关注理论研究是不够的,还应站在幼儿教师的立场上,开展一些对他们来说真正有指导意义的研究。如,如何运用绘本组织数学教学、如何筛选绘本等,让更多教师可以根据研究结果在实践中举一反三。提高幼儿数学教育成效。
2.研究方法应更丰富。台湾地区有关运用绘本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中尚未采用行动研究,这是研究方法运用上的一个缺憾,也无法为幼儿教师开展相关研究、更好地运用绘本指导幼儿的数学学习提供参考。因此,在今后我们可以尝试运用行动研究来开展相关研究。
3.研究应涉及更多数学概念。台湾地区已有研究所涉及的数学概念较少,且目前我国大陆地区对运用绘本进行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也比较欠缺。因此,我们应该注意涉及数学概念多个方面的研究,这样才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引导幼儿的数学学习。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来源:《教育导刊: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