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赟
作为比初中更高一级的教育,中等师范的数学无论从知识面上还是从探究的深度上,都有较大的不同,许多中等师范的学生未能适应这种变化。因此,作为数学教学者,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成效,就有必要对初中数学与中等师范数学进行剖析,帮助学生顺利度过这一过渡阶段,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
一、中等师范数学与初中数学的比较分析
1.知识面更加广阔。初中阶段的数学学科,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未开始形成,因此,教材在编写上就有知识点内容少、深度浅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较为容易,总体来说较为简单。而中等师范则不然,其知识面具有拓展性,研究的内容更有深度,选择的知识点也更具有针对性,对于学生而言,一时难以接受这样的转变也是情理之中的。例如,在初中阶段所谈及的角度的概念,只在零至一百八十度的范围内,而中等师范数学中所谈及的角,却已经拓展到了正无穷与负无穷。
2.知识量更为丰富。中等师范的数学学科知识量更大,突然增大的知识量会让学生有措手不及之感,初中数学知识量远远不及中等师范,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的进度与速度也没有这么快,学生容易理解与掌握,而中等师范不仅教学速度加快,加上学生的基础较为薄弱,因此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
3.数学语言更为抽象。初中阶段的数学是借助较为形象直观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达的,而中等师范的数学由于其深入性,故而数学语言更为抽象,集合逻辑运算、函数等等知识,都是学生在生活中不常接触到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其更具有抽象性,学生理解起来也更有难度。教学者如果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引导,就很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放弃数学学习。
4.知识面更加复杂。在初中阶段,知识内容简单,数量有限,教学者往往为学生归纳一些特定的题型与套路,让学生以统一的思维模式去学习数学,这种教学模式就容易让学生产生机械化的思维,在中等师范的数学教学中,知识面与知识量大大增加,这种思维模式已经无法适用,学生需要具备更加发散性的思维,更具有创新性与探索精神,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在中等师范数学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注意做好衔接课程的教学工作。要注重加强数学学科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接触到数学的深层次内涵。让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更具备数学思维,为今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数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从远古时代开始,人们就运用数学创造出了诸多奇迹。因此,教学者可以寻找合适的机会,向学生讲述一些数学为人类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小故事,让学生对数学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数学之美不仅仅体现在他严谨的逻辑思维上,还体现在其独特的创造力上,因此,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就要让学生体悟到数学的美。
2.设置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对于学生而言,数学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次愉快的探索之旅,教师就是引路人,学生的学习,主体在于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设置引导问题,帮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问题的设置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不能过于抽象,尽量使用具象化、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从浅显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入,发现探索的乐趣,从而自主学习。现今的多媒体技术已经发展完善,教学者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设置情境,让学生通过图片、声音、影像等形式进行数学探索学习。
3.定期帮助学生进行归纳与总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犹如浅海拾贝,学习到的知识难免纷繁,教学者要定期为学生进行梳理与归纳,让学生逐渐形成知识网络,真正“消化”掉所学习的知识,例如关于函数性质中对称性的特点,教学者可以为学生进行这样的归纳:①若f(x)满足f(a+x)+f(b-x)=c,则函数关于(a+b/2,c/2)成中心对称;②若f(x)满足f(a+x)=f(b-x),则函数关于直线x=a+b/2成轴对称。让学生在抽象语言与具象语言之间进行转换,不断总结,从而巩固所学习到的知识。
总而言之,中等师范的数学教学者应当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与学生进行广泛的交流,了解学生所想,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为基础,寻求一种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进行求知与探索,从而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真正“吃透”教材内容,提高学习成绩。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小学教育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