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建梅
作家毕淑敏早年曾学过医。一天课上,她的老师问道:“大家想想,用酒精消毒的时候,什么浓度为好?”学生齐声回答:“当然是浓度越高越好啦!”老师说:“错了。浓度太高的酒精,会使细菌的外壁在极短的时间内凝固,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再也杀不进去了,而细菌在壁垒后面依然活着。最有效的浓度,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进去,效果才佳。”
是啊!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这不禁让我想到了我的工作,我的教育方法。我是学校的政工主任,主要负责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常规训练,为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可如今,健全孩子的思想工作都很难做,更何况我所要面对的是一些难以交流的听障学生。
记得有这么一件事:一天早操集合时,一位听障学生哭丧着脸用手语示意道,她从家里带来的用来坐车的10元钱不见了。听后,我非常气愤。对于学生丢钱的事学校以前常有发生,不是说老师不管,而是老师“上有决策”,学生“下有对策”。每次都是兴师动众地一个一个教室、寝室里找,一个一个学生去查,再加上严厉的批评和诸如“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讲一大堆道理,最终换来的却总是不了了之。可如今,这种不良事态如果再不得到有效地遏制,将会影响整个学校的学风校纪,同时也会再一次影响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不良行为的继续恶化。就在我像往常阴沉着脸刚想大发雷霆时,学生紧张而畏惧的表情让我瞬间冷静了下来。我静下心来转念一想,以前每次出现这种状况时不也是这样吗?这样处理又有什么用呢?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这种小偷小摸的坏习惯吗?……我想起了毕淑敏老师的谆谆教导。是啊,每一个学生都会有缺点,都会犯下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谁又能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呢?这些缺点不就是那些细菌吗?倘若这时我使用浓度太高的酒精,只会使它们暂时蜷缩、凝固,本能地形成一道屏障。后续的酒精就不能渗透进去,就无法从根本上消灭细菌。而一旦有了适合的条件,那些讨厌的细菌就会重新出来兴风作浪。于是这次我想试着“配制”点浓密柔和的“酒精”。
我一改常态,面带微笑,语气柔和地对学生们说“同学们,我知道钱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也非常珍惜。今天我们班一位同学不小心把用来坐车回家的钱给弄丢了,她都急哭了,那可是她们俩姐妹坐车回家的钱,没有钱她们就只有走路回家了。你们能帮她找找吗?”同学们看着伤心哭泣的她,又看了看一反常态的我,都懂事似的点了点头。
中午,一名学生拿着那丢失的10元钱来到我的办公室,说她在二楼女厕所的窗户上找到了那10元钱,随之我马上当着学生的面表扬了这名同学。丢钱的同学高兴了,老师轻松了,学生们也跟着把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就这样被吹走了。
通过这件事,我不由地深刻领悟到“把酒精的浓密调得柔和些”这句话。是啊,惟有柔和,才能渗进心灵的深处,触动最敏感的神经,激起内在的动力,产生美妙的旋律。一切过度的唠叨、批评只能引发学生的逆反乃至抵触情绪。孩子偷钱固然是十分严重的错误行为,但也是孩子幼稚、无知的一种表现,是正常的。我们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犯错误的机会,教会他们区分对与错,巧妙地运用冷处理的方法机智地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同时,唤醒他们内心的自悟,而不是急风暴雨般地呵斥他们,伤害他们的自尊。
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自己的道德标准。在学生犯错心情沮丧时,拍拍他的肩膀,摸摸他的头,一个微笑,一个期盼的眼神……这些无声的肢体语言有时候可能要比批评的严厉话语更能催人改正,激人奋进。学生思想出轨时,教师切勿劈头盖脸、不分青红皂白乱批一通,更不要有过激的行为。
教育是一种师生的双边活动,它应当建立在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信任的基础上。作为这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的教师,更应当尊重学生,理解信任学生,包容学生。我们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是心与心的交流,情与爱的奉献,是尊重与包容的整合。正如我国近代的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上的水是什么?就是情,就是爱。教育没有了情爱,也就成了无水的池,任你四方形也罢,圆形也罢,总逃不了一个空虚。”老师的爱心就是流淌在班级之池中的水,时刻滋润着学生的心田。
让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少一些粗暴的斥责,多给学生一些柔和的空间吧!
(作者单位:江西省上栗县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