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欣娟
中国有5800万留守儿童,其中4000多万是14岁以下儿童,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无法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无法给予孩子引导、关注和情感上的呵护。
儿童亲情缺失造成的心理阴影,使一部分儿童存在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怯懦、行为孤僻、沟通障碍、脾气暴躁、冲动易怒等情感问题,并存在逃学、辍学、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等行为问题。留守儿童有时还会因为自我防护能力不足,造成各种无法预料的意外伤害。尤其是性侵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父母的帮助,极易造成严重后果。从2004年到2015年,我们发现,前来咨询的留守儿童中,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隔离。许多儿童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关爱而怨恨父母,疏远父母。而缺乏与父母的内在沟通,会使人的情感交流出现障碍,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层关系。
2自卑心理。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由于没有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常常会有没人喜欢自己,自己弱小无依等内心感受,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遇到问题倾向于逃避,心理成长被严重阻碍。3不良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常常存在着自我生活能力发展不充分的情况,如生活上常常会出现睡觉、起床、吃饭磨蹭、拖延等现象,不容易听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4情绪问题。许多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性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大起大落,爱生闷气,易怒。遇到挫折时,有的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有的则容易暴躁,伤害自己和他人。缺乏意志力,做事容易半途而废,做事缺乏果断性,也是许多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5学习问题。留守儿童由于各种心理问题或缺乏帮助和监督,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习失去信心,造成学业成绩下降,进而逃学、辍学。一些儿童沉溺于网吧,一些则沉溺于不良团体。6健康问题。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照顾,缺乏合理的饮食搭配,生病也得不到及时的治疗,致使他们的健康受到严重威胁。7人际关系问题。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和支持,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孤独无依的感觉,有的会孤僻不愿和人交流,有的则过度交流,但都缺乏深交。由于难以融入同龄团体,这类儿童只能自我发展,很容易造成心理偏差。有的留守儿童长期自我封闭,人际交往敏感,沟通能力减弱,易被激惹或陷入自怨自艾。亲子分离造成的儿童成长中的缺陷是问题产生的最重要的原因。孩子得不到有效呵护,产生被抛弃感、无助感和无能感,这是儿童产生自卑心理的最重要的因素。一些老人由于年迈产生无能感,使与他们共同生活的儿童对外界产生恐惧,也有一些老人由于对外界的过度担心,导致儿童与外界的隔离。 陈先生是因为演讲恐惧走进我们咨询室的。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从外表上看强壮、高大、健壮的男人会害怕当众说话,甚至是恐惧到演讲时一句话都无法完整说出来。在工作之初,这似乎还不是大的问题,但是当陈先生升职后,当众演讲就成为他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
我们的第一次咨询是从不断的交锋中开始的。在简单了解了基本信息之后,我试着询问道:“听上去,你现在的语言是流畅的。”陈先生稍微迟疑了一下,慢慢答道:“我小时候有些口吃,但是后来通过朗读好了一些,说话不快的话还行。”
我接着询问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惧怕当众说话的?你还记得当时发生了什么?”
“我不想谈论过去的事”,陈先生不满地说道。我平静而坚定地看着他,什么也没有说,尝试让他感受我的坚定和给予他的支持及力量。
在第二次咨询时,我首先给他戴上耳机,让他跟着音乐的节奏,感受内心的情绪。也许他感到有所触动,他的手微微有些颤抖,随即便自己摘下耳机,一动不动地看着前方。
我平静地说道:“看得出来,你对这段音乐很有感触。它让你想到了什么?”陈先生低下头,将他的脸埋在双手中,一动也不动。良久,他抬起头,满脸泪痕。“妈妈,我想到了妈妈。但是不是我的妈妈,是电影中的妈妈。”陈先生一字一顿,说得很艰难。
从这里开始,我们一起探索他童年不为人知的深深伤痛。
“我算是最早的留守儿童,从我还没有记事起,父母就常年在外打工,我和年迈的外祖父母住在老家。我很怕和同龄孩子一起玩,当游戏结束孩子们说各回各家各找各妈的时候,我的内心总是泛起莫名的伤感。”然后,陈先生结巴起来,“我恨他们……他们把我抛弃了。”我知道,正是这种被抛弃感使陈先生的内心常常处于一种“不可爱”的感觉,使他在30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直无法自我接纳。
陈先生花了几乎20分钟叙述他是如何常常感到没有人爱自己,没有人需要自己,内心是如何的惶惑不安,而姥姥姥爷从来无法给予他一点安慰。“我很怕姥姥,姥姥很严厉,对我要求很严,有时我做了她不喜欢的事或者弄脏了衣服,就会非常紧张,害怕她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