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公明
18岁的高三女生晓芸来到我的心理咨询室时,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本来是青春无限的年龄,穿着朴素的她却是满脸憔悴,她理了理自己的头发,开始了她的诉说。“老师,我最近心里真的快崩溃了,我读不下去了,不想去参加高考了。”说完后,晓芸的脸上闪过了一丝丝痛苦。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才让她有不想读书的冲动呢?“老师,我没有朋友,高中都快结束了,我还是一个人,像个独行侠!”说完这些话,晓芸泪如雨下。我递给她纸巾,鼓励她继续说下去。沉默一阵后,她开始断断续续地说道:“我是一个很奇怪的人。我不敢相信任何人,包括家里的亲人。从小学到现在,我一直都没有什么好朋友。为此,我已经在被窝里偷偷哭了好多次了。”“读幼儿园的时候,爸妈每天接送我,而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则是由爷爷接送我上下学。每次在学校门口,看到其他同学有爸爸妈妈来接时,我的心里就觉得很是羡慕嫉妒恨。那时候,我爸爸和我一起生活,妈妈在外地生活。三年级的时候,家里多了一个女人,爸爸告诉我,他和这个女人要结婚了,妈妈不要我们了。我记得那时候,我哭着喊妈妈,直到哭累了,才算结束。到了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和那个女人一起去深圳打工了,只留下我和爷爷奶奶三个人相依为命。从此,我便开始了留守儿童的生活。因为奶奶有病,需要爷爷照顾她,我便开始自己独自一个人去上学。幸好我的家离学校不是很远,我还能坚持。看到同学都有家长接送,心里觉得很不舒服。读初中后,我便开始了住校生活,主要是为了方便,减轻爷爷奶奶照顾我的负担。连续两年,爸爸都说春节要回来,结果始终没有回来,因为不好买票。妈妈除打了三次电话外,也没有回来看我一次。我当时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被抛弃的孤儿。每次开家长会都是爷爷去,看着他佝偻的身影,我真的心如刀绞。我在寝室也很少说话,因为我已经不想和谁说话了,我最怕同学们问我爸妈的事情。后来,奶奶患重病去世,家里只剩下我和爷爷相依为命,爷爷身体也不好了,我很伤心。
爸爸则和那个女人生了弟弟,后妈根本就不喜欢我,连我的爸爸也烦我。我发誓要离开这个小镇,初三的时候,我十分勤奋,我告诉自己一定要考上市里最好的高中。后来我如愿了,班主任和同学们都觉得很奇怪,我居然会在初三爆发自己的小宇宙,考上了那么好的学校。其实,我的动力是要逃离我的爸爸、后妈和弟弟。到了高中后,我们只放月假,我会找借口不回家,就待在学校。
我觉得没有人可以信任,于是装作自己很清高,加上家庭条件本来就不好,内心也比较自卑,所以,我从不主动与人交往。恰恰我的室友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在多次喊我去聚餐而我每次都拒绝之后,我成了他们眼中不合群的另类,她们有意无意地疏远我。从那以后,我就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高中的生活是枯燥的,高一高二我坚持了下来。可是,高三来临,我开始慌了。因为高考后,我就要去读大学了,如果考不上好大学,我该怎么办?那笔数量不小的学费,我该怎么办?我心里很烦恼,可是我发现,我已经找不到谁倾诉。要命的是,高考复习,我发现考试题一下子难了起来,我需要求助,却无人可以帮我!”说完,晓芸泪如雨下。
未曾被满足的亲密需要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多重需要,而其中之一便是亲密需要,所谓亲密需要,指的是个体对与他人建立让人感到温暖和满意的关系的期望。一个人如果亲密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则会导致个体难以与他人建立起亲密关系。在这样的情况下,个体就会处于孤独的状态,不会主动与人交往,难以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最终影响心理健康,甚至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对于一个人来说,在成长过程中的童年期,父母是否满足了孩子的亲密需要,是决定孩子今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能力强弱的关键所在。换句话说,如果孩子在童年期能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那么,孩子长大后,就能较好地与他人相处,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从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反之,如果童年期孩子没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诸如被寄养,被父母忽略,被单独留下来住院,与父母走失,或者父母因为工作忙而与孩子少有游戏互动等等因素,孩子就会产生被抛弃的不良体验。有过不良体验的青少年一旦进入亲密关系,往往会恐惧再次被人抛弃的痛苦体验,于是,宁愿先一步拒人于千里之外,从而保护自己不再遭受被抛弃的痛苦。有了上述认知,回到案例中来看晓芸的烦恼,我们就能了解到藏在她孤独背后的真正原因了。小学时,晓芸遭遇了父母的离婚,她跟着爸爸;后来,她的爸爸娶了后妈,之后后妈生了弟弟,后妈和爸爸一起嫌弃晓芸;她的亲生母亲也不关爱她—这一系列的经历,使得童年期的晓芸内心的亲密需要始终得不到满足,她已经能体验到自己是一个被抛弃的孩子,因此,她决心要逃离这个所谓的“家”,这个让她内心饱受煎熬的地方。读高中后,晓芸找借口不回家也是为了逃离她的亲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她如何能和自己的同学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内心的自卑让她把自我封闭起来,甚至拒绝别人的主动邀请,像一个独行侠在学校学习、生活。人是需要一定的社会支持的,当晓芸遭遇高三后期巨大的升学压力时,她发现自己没有人可以求助,这样的内心恐慌带来的痛苦是毫无疑问的。因此,解决她的问题,关键是要帮助她找回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勇气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