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彦婷 邓彦斐
[摘要]近年来,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2012年以来,以Coursera、edX 等为先驱和代表的互联网教学平台迅速发展了MOOC (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这种开放、共享的教学模式。本文结合当今民族高校教学及学生特征与需求,针对大规模在线两种典型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究更适合现阶段民族高校应用的微课模式,为民族高校大规模网络在线课程的应用与发展提供一些设想与思路。
[关键词]民族高校,MOOC;xMOOC,cMOOC;微课
中图分类号:G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5)06-0078-04
现阶段背景下,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飞速创新,导致人们的各方面需求也与时俱进。同样,学习者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学习者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师面授学习。因此,网络教育顺应时代的需求而生,大量开放的网络课程得到了广大学习者的关注与支持,而作为走在时代前端的大学生对学习的需求也逐步 向网络化发展。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正在逐步改变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迸发。微课程从而顺势而生,从最开始80年代出现的片段性的电视教材、迷你课程到90年代的美国Le Roy 教授提出的60秒有机化学课程、和英国Napier University的一分钟演讲,再到2008年David Penrose教授正式提出微课的概念并在2010年引入国内,有内蒙古鄂尔多斯教研室李玉平学者组织课堂教学三小研究,再到2012年美国的翻转课堂、可汗学院风靡全国,而现在的部分高校已经开始试验微课程教学[1]。从国外到国内,从理论到实践,从学习借鉴他人经验到自主研究设计,微课程经历了一个虽然不漫长但却在逐渐完善逐渐兵并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的历程。关于它的研究已经开始、正在开始,并将继续蓬勃下去。
一、MOOC研究概述
随着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学习网站不断涌现、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与欢迎的过程中,一些应用过程中的问题也被暴露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网络开放课程是否可以真正满足学习者大规模开发学习的需求[2]?网络开放课程在应用过程当中是否符合当代远程教学的目的与规则[3]?对于拥有大量少数民族同学的民族高校,这种疑问变得更加突出。应对少数民族高校,在进行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过程中应该选择何种模式,才能顺应实际情况,进一步发挥网络课程优势是值得研究与关注的问题。
针对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研究问题的系统性分析,选取CNKI数据库检索中文核心文献,并采用NoteExpress2对相关研究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利用Web of Science丰富而强大的检索功能,找到有价值的科研信息,如图1.1所示。对检索到的文献做进一步地整理与归纳总结,以把握文献研究规律,了解关注焦点,从而为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从图1可以看出,近些年来对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相关研究保持了持续的关注度,近些年的相关文献保持较多且稳定的数量,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越来越丰富及深入。 根据CNKI的统计,2014年11月以前,输入MOOC关键字,检索到的论文为1075篇;截止2015年,检索结果多达9395篇。该领域的文献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呈现井喷的趋势。针对检索到的9395篇文献,利用NodeXL软件进行分布式分析,由图2可以发现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以下几个方面。涉及到高等教育[4]、冲击[5]、挑战[6]、改革、职业能力、平台设计[7,8]等关键词被频繁提及,显示出非常高的关注度。
二、民族高校主要特征
随着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相关政策的完善,民族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高校里的民族高校大学生也越来越多。民族高校在教学过程中的特征与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9,10],简单来讲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主要矛盾:
(一)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与传统课堂应试思维仍占主导的矛盾
高校大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大学,长达十几年的学习过程中“备考”“应试”成为主要甚至唯一目标[11]。就民族高校来讲,部分地区考生受到政策加分等优惠政策的照顾,但同样很难摆脱“应试”思维。很多同学错把大学目的想象成为“拿到毕业证书”,从另一方面讲,正是越来越多的在校学生将大学目标简单化为一纸证书,导致大学证书的含金量在整个社会、就业单位抑或社会大众的认知层面,已经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
民族高校学生由于自身基础,特别是汉语基础的差异,在远离家乡之外的民族高校中,不管是生活习惯、同学交际、学习进度等容易产生一种“不适感”与“陌生感”。而这种感觉如果不能及时通过良性方式得到疏解,在毕业后会与社会对于大学生综合素养能力日趋增高的这一要求形成更鲜明的差距,从而影响到毕业生今后的就业甚至工作生活。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体差异与传统课堂教学集体授课形式的矛盾
民族高校大学生,很大比例上在语言、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特殊性,而传统的大学课堂整班授课,寻求的是整个班级的或者说多数学生的全局最优的学习效果。而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中由于不同民族其个体差异也存在相当大的差异,这种个体对于学习方式与效果提升的需求就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从心态的角度上考虑,很多学生由于享受区域加分政策通过高考进入民族大学,导致其汉语水准及整体基础学习水平与一般高校大学生不尽相同。可以说,个体差异大是民族高校大学生一大特征。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正是由于此种差距的存在,造成其心理压力较大,不敢跟老师沟通,导致差距有可能在大学期间持续存在甚至拉大。
针对民族高校大学生普遍特征,加强自学能力培养被普遍确认为一条提高民族高校大学生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一方面,可以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具体个体的特征与需求,选择学习的内容与方式,从而缩小个体间的差异,令大多数同学适应课堂、享受课堂;同时,更有助于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信心,在此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树立起科学思考的习惯。
三、大规模在线课程模式及在民族高校的应用
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主要有两种模式: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 cMOOC 模式和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模式[3]。根据Tony Bates、John Daniel等研究者的研究结果显示,xMOOC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作为主要支撑理论,侧重于知识的传播与复制。课程结构上主要采取相对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流程,教学内容主要安排常规的学习内容,只不过需要将这些内容切分化与碎片化,从而方便信息知识进行大范围的传播。虽然对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xMOOC模式有了突破性甚至革命性的改进,但现阶段就xMOOC模式的应用领域来说,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在cMOOC 模式中,其支撑理论主要为关联主义的学习理论,相对于xMOOC模式,cMOOC应用的时间更长。主要基于学习知识的建构与创造,过程中特别强调社会网络学习。课程结构也体现出以学习内容为起点,通过资源共享的交互性与扩展性学习。相对于xMOOC模式传统的教学流程与师生关系,cMOOC模式的教学内容以开放性为主要特征,且注重学习者在整个过程中对于知识的共享与装作,同时呈现出多变的、开放式的师生关系。可以说,cMOOC 模式中最显著的特征是提倡利用社会关系网络进行学习内容的充分探究、沟通与讨论。
从图3可以看出,由于cMOOC模式特别强调师生在沟通、互动的过程中建立有关学习内容的关联性,更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学能力与习惯。对于民族大学的同学来说,这种学习模式更符合其学习能力差异大、基础不扎实的特征。一方面,满足了其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终端方便上网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就业能力和技能的需求。
从推广难易度的角度来讲,同样可以发现相对于cMOOC模式,xMOOC模式的操作性与逻辑性更强。在这种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学与学习的主要形式由微课内容的讲授、反馈性的联系与回顾、互动性的讨论与沟通三个部分构成。社会关联网络的运用帮助cMOOC模式在应用过程中更为方便,同时也降低了教师对于备课过程的时间成本与精力投入。总体来说,xMOOC模式更类似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相对固定,但同时也相对更易于复制与操作。
四、结论
基于以上对于xMOOC模式与cMOOC模式的比较,结合民族高校的学生特征与教学要求,可以发现xMOOC模式更加贴近于传统高校的教学方式,而cMOOC模式更加贴近于非正式的能力培养学习。就当代大学生面临专业性、实用能力、综合素质等受到质疑,就业形势面临空前压力的形势下,除了传统的大学课堂,民族高校大学生还应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断补充知识、积累能力。从这个角度上来讲,cMOOC模式以其更高的灵活性与适应性更加适应于民族高校大学生的现实需求。
从大学课堂的教学角度上讲,大规模在线课程的潮流对于民族大学课堂既是相当大的挑战,同时也是难得的机遇。通过大规模在线课程模式的分析,民族高校课堂也应转变思路,大学生最根本的不是学生的身份,而是社会人。学生的身份在进入社会后,将会逐渐消退或者变化,而社会人的身份永远伴随每一个当代大学生。大学课堂中不仅仅要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与规划,更要加入启发式的引导,帮助大学生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其学习能力;建立其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拥有坚强的内心,从而成为一个更好的社会人,而不仅仅是一个更好的学生。
参考文献:
[1]Derek Bruff. Lessons Learned from Vanderbilts First MOOC. 2013.
[2]刘继斌,赵晓宇,黄纪军,刘培国. MOOC对我国大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4).
[3]王颖,张金磊,张宝辉.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典型项目特征分析及启示[J].远程教育,2013,(4).
[4]钟汝能,徐博.基于MOOC 模型的大学生就业网络课程学习平台的设计与开发[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4,(10).
[5]魏莹. MOOCs时代传统高等教育应对措施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3).
[6]乔自洁.网络教学对教师的新挑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07,(4).
[7]熊鹰.“双主互动”教学模式的宏观思考[J]. 当代教育论坛, 2005,(16).
[8]潘雪峰,张宇晴,毛敏,崔鹤.在线教育产业发展现状及产品设计研究[J].科技和产业,2013,(8).
[9]张龙,王琼,杨瑾,郭宇坤.中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研究[J].学理论,2014,(8).
[10]张鹏,侯岱伶,周慧梅,教志琴,朱永权.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观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高校少数民族高校大学生就业观调查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2011,(23).
[11]陈淑荣.浅析大学生人文素养和就业问题[J].全国商情,2014,(20).
收稿日期:2015-10-10 责任编辑:许瑶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