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露教授所著的《世界是部金融史》中有段话,道出了社会财富运动方式与国家经济形势的互动关系:“国家强盛的时候,自由流淌的货币是经济的血液,货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集中,社会财富的规则是‘创造,今天不是好日子,明天也会是好日子;国家衰败的时候,金融是掠夺财富的利器,货币也会向某个地方集中——少数人的口袋,社会的财富规则便修改为‘掠夺,就算今天是好日子,明天也未必是好日子。”
财富管理需要遵循的最大规则是“顺势而为”:投资者依据可以带来回报的预期或者判断来决定投资方向。也就是说,由于大势的风云变幻,在有意无意之中,我们便充当了“创造者”抑或“掠夺者”的角色。创造者的幸福在于,我们在为自身带来财富增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财富增值,实现了财富的社会价值;掠夺者的悲哀在于,少数人在为自身带来财富增值的同时,实质上是以别人财富的减少为代价,他们并没有为社会的总财富增长贡献些许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富管理也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目标。创造者将两个目标和谐统一,掠夺者往往得此失彼。
如今我国大力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创新驱动的氛围,其目的就是提升经济增长效率,使社会存量财富可以为社会增量财富做贡献。当社会体制公平,创新技术奔涌之时,财富流动也加速,人们的财富感普遍增强,国民也普遍有幸福感。当社会体制阻碍了创新技术的出现,财富便会向资产类方向集聚,以致泡沫丛生,财富分配的公平性缺失,经济乃至社会的稳定就会出现问题。想想前几年(甚至目前这种现象还存在),大家对房产及字画等艺术品情有独钟,投机氛围浓重;而创造财富的实体经济却面临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生产力因金融饥渴而得不到释放。在这样的投资市场上,永远是强权规则:金钱流向更有钱的人,贫富差距在市场的重新洗牌中进一步加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2015年的金融改革着墨颇多,并指出金融改革的重要性: “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子落而满盘活。”而金融改革的重点,就是创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体制机制环境。
经济大势我们不能违逆,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现象了解环境的冷暖变化。从最普遍的规律而言,对货币、房产、债券与股票这四大类资产,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需要分别加以调整,做到未雨绸缪。经济环境好,视通胀情况选择房产或股票;经济环境差,视通胀情况选择货币或债券。目前我国经济增长预期不是很乐观,CPI低迷,市场利率下行预期增加,债券类资产应该是不错的选择。而由于“改革红利”的原因,中国股市出现了不错的表现,但目前的市盈率能否得到实体经济的支撑?只能且行且看,因为上证20多倍的市盈率暂时还不能说是高度风险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