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应该让人们“看得懂”

2015-05-30 18:04:38韩天
艺术科技 2015年7期
关键词:作品当代艺术

韩天

摘要:2014年11月23日,主题为“社会工厂”的第十届上海双年展开幕。对于本届双年展,“晦涩难懂”成它的主要标签,多数普通观者大呼“看不懂”。业界对它的评价也处于“两极分化”状态,有的说本届双年展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也有的说本届双年展过于“高冷”脱离了社会。幸运的是,笔者参观本届双年展还是找到了自己能看懂的作品——《亚洲人的父亲》。后来得知,此作品被媒体评为本届双年展最感人的八个作品之一。

关键词:当代艺术;作品

l 以访谈的形式创作

不同丁双年展上其他艺术品,《亚洲人的父亲》是以通过访谈搜集素材为基础进行创作的。台湾艺术家侯俊明在2008年开始,受邀到日本横滨、泰国曼谷、台湾台中、台湾台北等城市,邀请30多位受访者说出关丁父亲记忆的具象符号,然后将众人的父亲形象组合成一幅幅代表亚洲父亲的图画。

该作品共分为八幅,用丙烯颜料以涂鸦的风格在画面上展示多种元素复合而成的画面,这些元素源丁作者对受访者所提供的具象符号的提炼,并且每幅图画的下方均有一段文字,内容就是图画所对应的真实故事。侯俊明表示,希望透过“亚洲人的父亲”的访谈创作过程,知道别人都有着什么样的父亲,别人又是怎么当父亲,从而思考父亲是重要的吗?而父亲的影响又是些什么?

恰恰是这种访谈的方式,打破了人们对丁当代艺术作品“高冷”、“虚无”、“无厘头”的印象,在这一幅幅图画的背后都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人们面对画作,不再被过丁抽象的画面弄得一头雾水,不再苦恼丁猜测作者所想表达的所谓“意境”。当观众读完画面下方的文字,再去仔细观看画面,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自己的父亲形象,此时,观众的身份就转变成了参与者,脑海中会浮现出自己作为受访者所要表述的能代表“父亲”的符号。下一步,当观众融入那不拘谨的涂鸦风格的画面中时,身份就发生了第二次转变——南参与者进而转变为创作者,开始联想自己如果是作者该如何捕绘自己的父亲。

丁是,通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实现了观众与作品的互动,更明确地传递了作者的创作意图,让受众“看得懂”。

2 以生活为依托

“艺术源丁生活,又高丁牛活。”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与牛活之间关系的阐释。而现如今的当代艺术有很多都一味求新、一味求异,最终脱离牛活。这也是本届双年展令许多普通观众持否定态度的重要原因。

正如双年展位丁一楼展厅中央的“点题”作品《真相或:如何教钢琴学中文》。不同丁一般钢琴的是,此架钢琴被接上了电源和程序,据说每过十分钟就会有若十琴键同时按下,并演奏出中文“实事求是”的拟声。这架钢琴的弹奏间歇时间较长,所以大部分时间都保持“沉默”。若是没有足够的耐心又想了解它的观众值得仔细阅读作品的文字解释,而这个作品的文字解释是:“噪点既是虚空的轨迹,同时也是所有声音的集合体,而不是凯奇的《4分33秒》所体现的那种宁静。”读罢仍是茫然,不少人索性选择离开。

诸如此类的作品在本届双年展上数不胜数,而《亚洲人的父亲》却比这些作品更接地气,更能被大部分人认同。毕竟,或许很多人不了解钢琴,但是对自己的父亲都有一定的了解。至少比了解钢琴的程度深,或者说,“父亲”在牛活中所出现的频率要远高丁“钢琴”。

《亚洲人的父亲》通过八幅图画展现的是牛活中不同类型的父亲与家庭之间的关系。有童心未泯的父亲,如《有父如猴,又如沙发》,画面主体是一张猴子的面孔,猴子头顶是一张红色单人沙发,孩子舒适地躺在上面。旁边配有许多足球所组成图案。看得出这位父亲应该是个乐天派,对子女呵护包容;有勤劳的父亲,如《有父是茅草搭建的小工寮》,画面的主体是一头水牛,背上有一座屋子,背景由一个个紫色的西瓜构成。看得出这位父亲辛勤操劳,而背上的屋子代表“家”,体现出了这位父亲的责任感;有成功的父亲,如《有父如运动场》,画面的主体是以一张脸为中心的伞,在伞的下面是一个操场,孩子在奔跑,周围摆满了奖杯和证书。看得出这位父亲很是成功,对孩子的要求也很苛刻,但也忽略了对妻子的陪伴。除此之外还有酒后易怒的父亲、早年溺亡的父亲、热爱探险四海为家的父亲……

这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均源白丁牛活,它们可能不能代表天下所有的父亲形象,但它们中所蕴含的各个元素却都能在每个人的父亲及家庭关系中找到。依托这样的创作背景,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力透纸背。

3 以抽象的手法表现

看到《亚洲人的父亲》不由得会想到另一幅关丁父亲的作品,那就是20世纪80年代,罗中立的《父亲》,它是中国当代人像油画里程碑式的作品,沧桑的农民形象与当时社会所宣传的农民美好牛活形成强烈对比。

罗中立的《父亲》与《亚洲人的父亲》相隔近30年。今天,我们观赏罗中立的《父亲》,可能从中感受到的批判色彩不如当时那样强烈,感受更多的是“父亲”的形象和“父亲”对丁孩子,对丁家庭的意义,而这些也是侯俊明在《亚洲人的父亲》中所要表达的内容,只是二者采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方式。

罗中立的作品无疑是具象的,看罗中立的《父亲》,在这幅人像前的人们可能会思考,并不是所有的父亲都那样富有,那样光鲜。又或者说,不论一位父亲多么富有和光鲜,他们在自己的孩子面前永远任劳任怨,在孩子最需要的时候送上一碗“珍贵”的水。与罗中立的超写实主义的具象的表现方式不同,侯俊明的作品表现方式是抽象的,也正因如此,它所表达的意向更加自由和直白。例如,我们在侯俊明的画里可以直观地看到大象、老鹰、彩虹这些元素,它们是一种象征,人们通过这些象征元素来联想父亲的形象。在这个层面上,《亚洲人的父亲》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更能唤起人们对父亲的思考。

简而言之,或许罗中立的《父亲》需要有一定艺术修养的人来欣赏才会更加全面地认识这张沧桑的面容所代表和表达的意义。而侯俊明的作品因其画面的抽象和童稚,加之衬以直观真实的故事,哪怕对画面不感兴趣的人,只要通过阅读也能明白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因此,它具有更广泛的受众群体。

4 结语

笔者认为侯俊明的作品《亚洲人的父亲》是一件比较成功的作品。首先,它有独特的创作形式,即访谈、寻访的创作形式,这一创作过程让作品“师出有名”,让受众能够了解到作品的南来。其二,以牛活为依托,创作元素是通过受访者提供的符号提炼而来,这让作品有了真实牛动的灵魂。其三,表现的内容易被受众接受,父亲是每个人牛命中的重要角色,以“父亲”为主题的作品每个人都会驻足观赏、思考、参与。

另外,当代艺术不应以追求“玄、深”或者过度“符号化、概念化”为目标,脱离牛活、背离受众的艺术终是冢中枯骨。“一千个人的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早已是评价当代艺术的陈词滥调,也是当代艺术范围不断扩大的一个理由,此中不断重复着“皇帝新衣”的故事。更有艺术家竟然表示反感被问及所创作的作品意义,普通受众“看不懂”反而成了理所应当,这是一种怎样的霸王逻辑。艺术从来就不是小众的活动,也不该被束之高阁,当代艺术也不例外,应该让人们“看得懂”。

猜你喜欢
作品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看得懂
陈文令当代艺术作品选
当代艺术的珍奇橱柜
——评《全球视野下的当代艺术》
美育学刊(2022年2期)2022-04-11 11:02:06
从苏绣能否成为当代艺术谈起
BIG HOUSE当代艺术中心
现代装饰(2017年1期)2018-01-23 03:31:05
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思考
丝路艺术(2017年5期)2017-04-17 03:12:18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甘肃教育(2016年22期)2016-12-20 22:27:49
走进闵惠芬艺术馆,感受二胡皇后的传奇人生
艺术科技(2016年10期)2016-12-14 22:02:20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中国记者(2016年9期)2016-12-05 02:43:46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