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振喆
【摘 要】 目的:观察自拟疏郁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50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采用自拟疏郁利胆汤治疗,随证加减。每日一剂,水煎服。10天为一疗程,连续服用2~3个疗程。结果:临床治愈87例,显效36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4.7%。结论:疏郁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 疏郁利胆汤;肋痛
【中图分类号】R575.6+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44-01
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黄疸”等范畴,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疼痛反复发作,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见腹胀、嗳气、恶心、厌油等症状,多在进食油腻食物、情绪波动或劳累后诱发或加重。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结石、胆道感染或肝脏疾病所致。笔者自2005年起运用自拟“疏郁利胆汤”治疗慢性胆囊炎150例,疗效明显,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0例均为门诊病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18例;年龄22~74岁,平均年龄52岁;病程0.5~22年,以5~12年居多;其中伴见肝内胆管或胆囊结石者72例,慢性乙型肝炎(含乙肝病毒携带者)17例。
1.2 治疗方法 用自拟“疏郁利胆汤”临床辨证加减治疗。药物组成:醋柴胡12g,茵陈、枳实、鸡内金、醋玄胡、金钱草、醋郁金各15g,白芍、川楝子、木香、青皮、陈皮、清半夏各10g,甘草6g。疼痛较重或胆绞痛发作者重用生白芍30~60g,生甘草10g;伴见结石者金钱草30g,海金沙15g(包煎);伴见纳呆厌食,胃脘胀闷不适,纳呆者加焦三仙各15g,莱菔子15g;伴见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便干尿黄,舌红,苔黄或腻,脉弦或弦数者加龙胆草3g,山栀12g,制大黄6g(后下);伴见瘀血征象者加虎杖、丹参各15g,三七粉3g(分冲)。证见右胁隐痛,遇劳则甚,头晕目眩,两目干涩,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弦加生地、沙参、麦冬、枸杞各15g。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10天为一疗程,连续服用2~3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制定:①临床治愈:症状和体征积分减少≥95%,影像学检查正常;②显效:症状和体征积分减少≥70%,影像学检查符合显效标准;③有效:症状和体征积分减少≥30%,影像学检查达到有效标准;④无效:症状和体征积分减少≤30%,影像学检查无改善。
2 治疗结果
临床治愈87例,显效36例,有效19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4.7%。
3 病案举例
李某某,女,52岁,教师,2010年6月22日就诊。主诉右上腹近胁肋部疼痛反复发作三年余,加重三天。刻诊:右胁肋部胀痛并向右肩背部放射,烦躁易怒,嗳气,纳呆,厌油,大便稍干,口干口苦,舌淡红苔薄黄腻,脉弦。体检墨菲氏征阳性。彩超示:胆囊壁毛糙,胆囊内见一增强光团后伴声影,大小约0.6cm×0.3cm。诊断:胆囊炎;胆囊结石。中医诊断:胁痛。辨证为肝胆湿热型。治疗予疏肝解郁,清利胆府湿热。方用疏郁利胆汤加海金沙15g(包煎),龙胆草3g,山栀12g,焦三仙各15g,制大黄6g(后下),每日一剂。服用五剂后复诊:疼痛明显减轻,原方继进,随证化裁,共服药20剂,彩超复查示胆囊壁光滑,结石消失,嘱其注意情志调畅,勿食油腻厚物,随访三年未复发。
4 讨论
慢性胆囊炎多属中医“胁痛”范畴。胆为“奇恒之府”,与肝相表里,六府以通为用,凡因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或湿热蕴结,均可导致胆府通降失常,不通则痛。本病病机关键在于肝气郁结,胆府郁热,气机不畅,气阻络痹。治疗以理气解郁,调畅气机为法,兼以清热、利湿、导滞、活血、化石、柔络等法。疏郁利胆汤以四逆散疏肝解郁,茵陈、海金沙、金钱草、龙胆草等清肝利胆,二陈等理气和胃,醋玄胡、醋郁金、川楝子等理气解郁,通络止痛,全方共奏疏肝解郁、理气止痛、利胆排石等功效,随证加减,每可奏立起沉疴之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三辑)[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45
(收稿日期:201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