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涛
【摘 要】 目的:分析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锁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麻醉方法不同分观察者、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阻滞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阻滞优良率分别为100.0%和82.5%,并发症发生率为10.0%和25.0%,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阻滞效果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理想的麻醉方式。
【关键词】 锁骨骨折手术;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274.1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148-01
麻醉对于手术成功和手术质量提升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锁骨骨折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锁骨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锁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患者的麻醉分级为ASAⅠ-Ⅱ级。其中,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龄在13~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2±3.3)岁。将其按麻醉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术前禁饮禁食8h,进入手术室后,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各项生命指征监测。患者取去枕平卧位,将手臂与身体紧贴,头偏向健侧。
对照组患者采用臂丛阻滞麻醉。以前、中斜角肌顶点位置为穿刺点,向后进针,至患者有异物感停止,当回抽无血液或者脑脊液出现,可注入局麻药(配方为:0.75%的左旋布比卡因和2%的利多卡因)12ml进行麻醉阻滞。
观察组患者先行臂丛神经阻滞后(注药量同对照组),再行颈丛神经阻滞,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与颈外静脉交点处垂直刺入,有突破纸样感觉时将针头朝向锁骨中点方向与皮肤平行进针,注入局麻药5ml,以药液呈梭状扩散认为锁骨上支阻滞成功。
1.3 临床效果评价 根据患者手术期间的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1]进行分级评价:以疼痛评分在0~2分之间为无痛,3~4分为轻度疼痛,5~6分为中度疼痛,7分及以上为重度疼痛。
观察阻滞效果,以术中完全无痛为优秀;以术野无痛,但锁骨牵拉致痛,疼痛可耐受(轻中度疼痛)为良好,需追加镇痛类药物才能达到止痛效果为差,以患者感受剧痛,为阻滞无效[2]。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开始切皮时、开始剥离骨折周围筋膜组织时的心率和平均动脉压两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阻滞优良率分别为100.0%和82.5%,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在开始切皮时,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开始剥离骨折周围筋膜组织时,观察组患者的心率为(81±3)次/min,平均动脉压为(86±5)mmHg;对照组心率为(95±11)次/min,平均动脉压为(98±9)mmHg,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患者出现4例轻度的霍纳式综合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0.0%;对照组患者出现霍纳式综合征和喉反神经阻滞各5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锁骨是上肢与躯干之间唯一的骨性连接支架,在受到外力作用时,极易发生骨折。临床上主要的治疗方法是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本文比较了两种阻滞麻醉方法下的阻滞效果、心率血压变化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可见,采用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患者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这是由于臂丛阻滞药液未必能沿神经鞘上移完全阻滞颈部患侧所有的脊神经根,可能出现锁骨远端阻滞效果好、近端效果差的情况,同时,常规的臂丛阻滞穿刺是盲探穿刺,常有阻滞不全的情况出现,辅以镇静镇痛药物麻醉风险大大增加,而做颈丛麻醉时,药液直接注射于C4位置,颈丛支配区与相邻区的麻醉效果更为理想,考虑到锁骨及其皮肤区域受颈丛神经、臂丛神经的双重支配,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能互相补充,共同提高阻滞效果。总之,锁骨骨折手术中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的阻滞效果佳,并发症发生率低,是理想的麻醉方式。
参考文献
[1] 彭卫平.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2):47-48.
[2] 裴芩,李坤.颈臂丛联合阻滞麻醉在锁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21):147-148.
(收稿日期:201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