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无为”理念在中职班级中的实践

2015-05-30 19:04田文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无为老子

田文

[摘要]《老子》中的“无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无为”的“无”是指事情尚未做前,“为”是指执政者的作为,“无为”就是在事情尚未做之前执政者就要设身处地地勤政、预防治理。作为中职班主任采用“无为”理念去引导班集体,能够将所谓的“不好管”的学生融入班集体,发挥正能量。

[关键词]“无为”理念中职班级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128

一、关于《老子》的“无为”理念

传本《老子》和1976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的帛本(甲、乙)《老子》以及1993年在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发掘的简本(甲、乙、丙)《老子》三个版本中不无证实其中的“无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其未来也,无之;其已来,如之。”“未来”即事情尚未发生。“无为”的“无”就是指事情尚未发生(诸如“争”“盗”“乱”等现象)。“为”是指执政者的勤政作为。“无为”就是在事情尚未发生(诸如“争”“盗”“乱”等)之前执政者就要设身处地地预防治理、勤政作为。“无为”理念是治理国家的一种哲学思想,第一,“无为”是“圣人”的实践。“无为”一词《老子》中有“圣人居无为之事”的提法,孔子也有“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的著述,鬼谷子也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 的说法,《黄帝内经》中亦有“是以圣人为无为之事” 的论述。见此,上古三皇五帝的“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三过家门而不入”(卷三九)等无不是对“无为”的实践。第二,“无为”是“矛盾”的揭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老子运用“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聲”“先后”等矛盾原理引出社会中存在着“上贤”“难得之货”“欲”等客观现象,这些客观现象中必然包含矛盾着的“争”“盗”“乱”一面。执政者要处理好这些现象,最佳的方式是“无为”。老子还说:“天下之物生于有,生于无。”(甲)其中的“物”泛指一切客观事物,如像“上贤”“难得之货”“欲”“争”“盗”“乱”等“物”皆构成客观矛盾。意思是“争”“盗”“乱”这些现象在执政者管理不到位的地方就会发生,但在尚未发生的地方也会产生。老子进一步揭示出客观矛盾的潜伏和显示的两种辨证存在形式。

二、“无为”理念在中职班级中的实践

1.“为无为,则无不治。”

“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提示执政者必须明白“争”“盗”“乱”的客观存在,执政者必须在“争”“盗”“乱”等行为、言论没有出现之前做好预防治理,永不懈怠。当前中职生的现状大体可归纳为三类情况,一类是求知类型的,就是未能考入高中,进入中职继续学习钻研的学生;一类是在家长、社会的要求下不得已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再一类是“自暴自弃”盲目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无论是哪一类学生,当其个体进入新的组织中皆有陌生感,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皆可利用个体的“陌生感”采用“无为”理念去引导、震撼新组成的班集体。“为之于其未有也,治之于其未乱也。”“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只有这样才能将所谓的“学习差”、“纪律差”、“不好管”的学生融入班集体,发挥正能量。

2.“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要将自己的管理制度建立在前,对照制度抓落实,言行一致。“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老子》所说的是教执政者设身处地的对民预防治理、说服管教,致使“民”不知道“争”、没有欲望“盗”、不敢“乱”。在班级管理中,这里的“民”设定为学生,就是上述讲的学生在“陌生感”中还未形成“团团伙伙”等不良行为前,由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的“无为”工作,致使学生永远“无知”——无形成“团团伙伙”等不良行为的意识,“无为”工作使学生习以为常,由此便“无欲”——自然不会有“团团伙伙”等不良行为的形成。

3.“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甲)《老子》这里的“道恒无为”,就是说如果用“道”治理国家的话,从来采用的是,在“争”“盗”“乱”等行为没有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预防治理的“无为”方法。任何一个统治者如果能够坚持采用“无为”方法,那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地方,即“万物将自化”。

作为一名中职班主任,第一,要树立“德”与“道”统一的“无为”观。《老子》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 意思是“道”和“德”如同“物”与“刑”的关系。“刑”就是物体上用刀雕刻的痕迹,物体上用刀雕刻才能成为器具,即一个人所做的是“德”事,則肯定是在“道”上的事。第二,能够看得见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行为。“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即一点点“德”,无不在“道”上从附着,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只要能够看见一个学生的点点滴滴“德”事,就要及时抓住时机,予以激励。第三,“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作于蔂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只有一点一滴、踏踏实实、长期坚持“无为”,才能治理好班级。

(责任编辑韦淑红)

猜你喜欢
无为老子
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
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
中外教育思想中的“无为”智慧及其启示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智者老子
“无为”的负利率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论老子处世哲学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