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风骨”篇解读

2015-05-30 17:43朱培培
北方文学·下旬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风骨

朱培培

摘 要:对于《文心雕龙》风骨篇的解释,自古以来就有很大的争议,牟世金曾说风骨篇是“十人十说,百人百解”,罗宗强也说过:“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本文就风骨的含义做了自己的解读,对风、骨、气、情的关系做了梳理,分析风骨与辞采的关系,通过对这几对关系的解读,来把握“风骨”篇。

关键词:风;骨;气;情;风骨;辞采

要抒发深感动人的情怀,首先就要有感化人心的风力,也就是说这种风力是抒发感情的源头。文章的内蕴可以说是人的情感,而情感的基础就是这种感化人心的力量。情感即作品的思想感情,它可以通过阅读文章作品分析出来,而隐藏在这种思想感情背后的、促使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动力就是所谓的“风力”。“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表达感情需要含有风力,犹如人的形体要包含生气一样。这就像是一个连环扣一样,一环扣着一环。文章本身如果作为外在的话,那么情感便是是内蕴;而层层深入进去,情感若是一种外在,即像人的形体一样,那么风力便是内蕴,即形体中所包含的生气。也就是说,作者并没有局限于对传统的文本与情感关系的探讨,而是从相对的角度,深入探索情感与其深层内蕴的关系。“深乎风者,述情必显”,能够精通文风的人,表述情志一定明显,说明情感的表达离不开风。在《文心雕龙》里,作者想表达的就是“风动而情出”,这才是一个连贯的命题:作家心中认为的感化人心的力量凝聚成呼之欲出的情感,情感鼓荡在作家的心中,进而通过言语表达出来。所以,刘勰提出的“风力”是在《毛诗序》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追根溯源。

“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如果意气明快爽朗,有力感人,那么文风就会清新,如果考虑得不周到,勉强创作而缺乏生气,那就是文章没有风力的证明。这两句也就是说如果有气,就会有风,没有气,就无风。接着刘勰引用了曹丕《典论·论文》里的话:“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章的风貌以作者的气质为主,气质的或清或浊各有其体,不是勉强所能达到的。我们似乎又进入到更深的一层——人的气质、风格、禀赋。气也是一种内蕴,是一种更深层的内蕴,这不是人为可以改变的东西,它是作家本身的特质,所以孔融、徐干、刘祯虽然都是建安时期的代表作家,但是由于他们气质禀赋的不同,文章的风格也就各异。这种气质禀赋发之于外就形成了风。气之于风也就与风之于情、情之于文的关系是一致的,即是内蕴与外在的关系。到这里,刘勰是用一种抽丝剥茧的方式向我们说明了文、情、风、气的层级关系。

骨,即“文骨”,“沉吟铺辞,莫先于骨”,反复沉吟地铺陈文辞,没有比注意骨更重要的了。也就是说要铺陈文辞,首先要注意文辞的精炼、刚健,这里就很明确地对遣词造句提出了要求,对当时士人追求辞藻华丽、奢靡的齐梁文风提出了挑战。“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文辞需要有骨力,好像人的形体需要树起骨架一样,点明了“骨”的重要性,人没有了骨架就是死的,文章也是如此,文章如若没有了骨架,即使外面也怎么光鲜亮丽,也是毫无生气的。“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遣词造句如果正直挺拔,文骨就会形成。文骨就是一种文辞精要、语言钢炼的体式。然后作者从正面说明“练于骨者,析辞必精”,熟练把握文章骨力的人,辨析文辞一定精当;又从反面说明“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如果文章命意贫乏,辞藻堆砌,繁复冗杂而没有条理,那就是文章缺乏骨力的凭证;最后以潘勖的例子作结,潘勖曾作《册魏公九锡文》,构词模拟经典文诰,在他的这篇文章面前,众多才人都为之搁笔而不敢再写,就是因为他的文章骨力峻峭挺拔。

那怎样的文辞才是有骨的?首先,是语言端直,其次是言辞精当,还要简洁精练、有条理。最后文章还要写得有力度、掷地有声。

由于这篇文是针对当时的浮华文风,作者也在文章提到了风骨与辞藻的关系。“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岂空结奇字,纰缪而成经”。作者是不赞成空有堆砌的辞藻而没有深层的意蕴和条理的结构骨架。即使有丰富的辞藻,如若没有风骨,辞藻也会失去原有的色采。其实,作者并没有反对文章写得华美,他反对的是只注重华丽辞藻而放弃风骨的做法。在情采篇里,也提到了文章具有文采的必要性。刘勰又是骈文的拥护者,整个《文心雕龙》都是用骈文写成的,所以他对辞采也是有要求的。如果真要在辞藻和风骨择其一的话,作者也明确表示了风骨的重要性,有风骨而无文采,就像鹰隼集聚于文坛,只有文采而无风骨,就如野鸡窜伏于文苑。

文章可以没有文采,但一定要有风骨,就像人一样,即使自己没有华丽的外表,如果有内在的美好品质、神采奕奕的风貌,依然是人之翘楚。但文章总要有一个范式,即做到极致的、最完美的表现,就算很少人达到,也要有一个标准树立在此,那就是“情与气偕,辞共体并。文明以健,珪璋乃聘。蔚彼风力,严此骨鲠”,情思与意气相关联,文辞和体制相结合。文风清明刚健,才能像朝聘执珪璋那样通达。风貌要光采鲜明,骨力要刚健强劲。这是作者的所希望的文章的最高要求,风骨与辞采齐备。

怎么才能做到上面的要求呢?“若夫镕铸经典之范,翔集子史之术,洞晓情变,曲昭文体,然后能莩甲新意,雕画奇辞。”锻炼文骨,可以通过学习经书的规范,吸收子书史籍的写作方法,明白作文情势的演变,明了各体文章的体制和要求,然后才能萌生新颖的构思,修辞奇妙的文辞。作者把经书提到了经典范式的高度,也与整个书的整体倾向一致,也就是文之枢纽中的宗经。

刘勰针对当时盛行的辞藻华丽奢靡的文风,提出了“风骨“的概念,对后世文风的变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2]曹丕.典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5.

[3](南朝·梁)钟嵘.诗品[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风骨
研以一文章,读出千风骨
风骨傲然 英雄当时
淡泊,在风骨之内
《文心雕龙》的易学思想
直言才见真风骨
略论刘勰对王粲诗赋的接受
论《文心雕龙》象喻批评的逻辑建构特征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抗战风骨不可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