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刘旸
一、视觉图像时代的来临
科技的发展与快节奏的生活,人们不知不觉生活在图像信息包围的时代。视觉图像作为信息传递最便捷的方式,它能够跨语言交流。从过去的文本信息到如今的视觉图像,图像为什么能够抢在文字前面,让人们接受它所传递的信息,我想是因为图像给我们的视觉冲击更大,更能够唤起我们的记忆系统并加入记忆图式中。视觉带给我们的直接感受往往都是对图式的一种记忆。贡布里希在他的著作《秩序感》中提到饭馆的布置是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才能够创造出一种特定的“气氛”,这种视觉的冲击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文本无法达到的。
二、对贡布里希关于照相术的争议
照相术的出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有争议的。贡布里希曾说:“艺术关注行动中的人,它为表现神话故事或者实际事件服务。” 但是他认为战地记者所拍摄的一系列的照片和《亚历山大的战斗》的镶嵌画是一样的,在原则上是没有区别的。我不这么认为。战地记者的照片只是客观的反映了当时的情境,也许由于条件的限制拍出来的照片并不符合审美要求。而亚历山大的战斗的镶嵌画却不是这样的,艺术家使用了多种绘画技法把当时的情境再现地描绘出来,这是加入了艺术家的思想和感悟,这和战地记者随意拍出来的照片是不同的,一种是图式牵引的作品,另一种只是无意识的记录。但是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却又是存在的,都是再现了事件的发展,试图让人们见证那一时期所发生的事情。就真实性而言,战地记者的照片更具有真实性,这是毫无疑问的。
贡布里希把照相机当成了一个主体,“照相机就像一位技巧纯熟的艺术家一样,只是把作为视觉经验媒介的光学数据转译出来了。” 就是通过光和眼睛以及记忆图式来描绘世界。照相机的出现是偶然还是必然?照相机的光圈可以使远景模糊也可以使近景模糊,但是它不是一个主体,照相机拍摄出的图画是经过人的加工,照片的构图就是摄影者的构图。照相机只是一件工具,一件人类设计出来生成图画的工具。有的艺术家说照相术的出现就是艺术的终结,这是因为美的东西太多了,多了就过了。但我们仔细的分析一下,照相术的出现不也是由于人的操作吗?是那些有审美思想的艺术家让照片变得更具有美感,不单单是随随便便的一拍就是一幅好的画面。
贡布里希首先认同照相机,把照相机当做一个主体,但是由于主体不能自如地对自己进行控制和对技法的自我提升,所以他才认同摄影家的出现。照相机是能做到的画家能够做到,但画家能做到的照相机是做不到,这是一个主体自我意识的形成。本雅明出现了反驳的观点:“这个技术未来的宿命是去质疑艺术品的概念,因为它在复制艺术品的过程中,加速了艺术品转化为商品的程序,然而,它在一开始却把自己定义为一种艺术手段。”他也认为照片的出现就是使得艺术的意义变了。
三、视觉图像的阅魅力
在我看来照相术也是一种艺术,一种摄影艺术家操作的技术,并且添加了摄影艺术家的主观思想。贡布里希看中技巧的表达,技巧在艺术作品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技巧达到一定的境界画出的作品才叫做艺术作品,否则没有技巧的绘画只是儿童玩玩而以,并不是称为艺术作品。“照相机所拍的照片并非视觉的真实,而是一个客观的记录。画家所能做到的一切只不过是通常照相机能做的事。”照相术也是人为的操作,只是真实的还原当时那个人、那个物以及那个场景,只是对那个时间事件的描述,是一种客观的记录。绘画作品可以给我们更多的认知,通过变形夸张的手法把绘画作品的内涵达到极致,也更能展现艺术家深厚的功底。一些功力浅的画家在画人物时只知道在人的脸上涂满肉色,不知道其实脸上还有各种色彩。人类的脸是一个各种彩色的组合物,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光源,不同的角度颜色是不同的。
物体在场景中的远近我们并不能清楚的看到,近大远小的视觉观点让我们认为越接近我们的物体越大,远处的东西越小。但是有些艺术家就喜欢玩这种已经在人们脑中固定图式的游戏,试图打破人们的心智认知,让人们对他的作品产生疑问和好奇。可是我们仔细观察还是无法逃出深远度的问题,一件物品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大小是随着对比物的变化而变化。照片毕竟是真实的反映客观事物,不像图画那样随意。当人们看见昆虫在显微镜下的图像时会惊讶的发现是那么的大,以至于无法接受并对它产生错觉,这和人们大脑皮层中的记忆图式是偏离的。
广告画中的简化只突出广告中所要表现的主体物和传达的主要信息,突出广告的特征能让消费者更容易记住且具有识别性。就像一些变形夸张漫画一样,在政要人物的漫画中我们可以出突出某个人的优缺点加以夸张变形从而达到记忆加深的效果。如奥巴马的漫画中我们可以看见那张大嘴就描绘的尤为夸张,这是和他本人的样子不一样的,但是又是同一个人。不论变形的多厉害我们都能从中认出那是谁,这也体现了原有的记忆图式通过再进行重新编码时又重新组成了新的记忆图式,并且加深了印象。特征夸大化可以使我们更容易记住那个图像。眼光转向国内的一线女星姚晨和舒淇,虽然二人的大嘴都是在我们的印象中都是很大的,但是把上半部分脸遮住我们还是可以根据嘴来辨认。相同中又不同,并且能激发我们对特征的记忆。这也是视觉图像带给人们一种冲击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贡布里希.秩序感一一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范景中等译,长沙:湖南科学出版社,2003.
[2]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M].范景中等译,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89.
[3]贡布里希.贡布里希论设计[M].范景中选编,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