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我国应急体系建设对策研究

2015-05-30 15:30孙景乐
中国广播 2015年7期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

孙景乐

【摘 要】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建立长效应急体系至关重要。应急体系分为两大部分:首先,建设预警系统,以日本、美国为例,利用核心技术进行媒介融合来对灾难预警,而我国可利用数据广播发展自身预警系统;其次,建立应急广播系统,发展以广播为主体、新媒体为辅的新型救灾广播模式,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配合救灾使得应急信息传播渠道无缝对接。

【关键词】新媒体 应急体系 媒介融合 数据广播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我国地震、台风、冻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建立长久有效的应急体系刻不容缓。而广播媒体是世界上公认的应急媒体,它可提供一种有效的应急信息传输通道,把灾害消息或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传递出去,将生命财产损失降至最小。但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应急预警的及时性要求,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普遍性与强大的覆盖性相互融合,能够在应急抢险工作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在应急体系具体建立上应分为:“国家预警发布体系”和“国家应急广播体系”两个部分,并且体现在:“预警期”“持续期”“善后期”“间歇期”四个时期。

一、应急体系建设中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1.国家预警发布体系

在灾难发生的“预警期”重要的是监测及防御,目前我国的预警系统还停留于相关责任人逐级通知时段。针对国外如美国、日本、印尼等国家已建立的完善的应急体系,我国在应急预警方面还有很大的学习和借鉴空间。

(1)日本的“三网联合”预警系统。日本在地震研究上积累了很多经验,他们把地震的测试、预警和互联网、移动通信紧密结合了起来。他们运用的紧急预警广播系统是由日本放送协会(简称NHK)与日本气象部门合作的,用于发布地震的早期警报(Earthquake Early Warning),通过NHK的 12个无线电广播和电视频道向全国范围发送。预警体系可向公众提供地震爆发前长达 10~30 秒的预警。日本地震预报就是利用这10秒钟的时间差来成功地使灾难遇难人数大规模地减少的。

(2)美国预警联动机制。美国的应急广播系统叫“总统计划”,只要总统在白宫内点击按钮,全国的广播就开始应急播出。这套应急广播体系有着规范和严格的操作流程,其技术特点为:覆盖面广、技术结构简单、单向传输、双信源输入、可靠性高。由白宫的“总统按钮”直接连接到联邦紧急事务管理局以及首要接入点,然后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受灾情况再接入各州首要接入点以及州紧急事务管理局,最后到达地方首要转播台以及各个广播电视台。这个“总统计划”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体化的发布渠道发布信息,无缝对接,每个阶段都有相关责任人进行操作、实施,这就避免了信息丢失或延误。

(3)建立我国的“数据广播”应急系统。我国当务之急是建立一套用做应急系统的“数据广播”。我国土地广袤、地形多样,信息传递必须通过媒体与网络。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覆盖以及网络覆盖飞速发展,这些都为“数据广播”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根据计算机防御监测系统转换而来的应急预警系统有两套方案:A.IDS应急广播预警系统(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s入侵监测系统)是一种多部门参与协作的系统,其中涉及国家应急管理、气象、交通、传媒、部队等社会多部门机构。针对于台风、暴雨、干旱等可以提前预测,数据广播系统可主动收集相关卫星图像和雷达信息,定时定量由有关部门与电台应急节目负责人联系送达资料。当灾难发生时,应急信息通道根据监测、分析灾害的破坏程度,可在各大媒体上发布相关最新信息,并进行密切观察,实时跟踪。B.IPS系统(Intrusion Prevention System 入侵防御系统),对于地震、海啸等破坏性大、传播速度快的自然灾害,应当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应急体系技术部门,针对系统接收到的相关地震、海啸等灾害消息,不仅可以进行监测灾害发生的地点、破坏性及传播速度,而且可以通过数据广播的技术来实现将整理編辑好的内容,通过网络连续地传送到各个地区的可以处理这些数据的智能设备上,如:个人电脑、电视机顶盒设备等。广播收音机、电视自动开启,并切换成应急广播系统,及时播出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避难措施;网络媒体如微博、微信可自动弹出信息文本以及声音、图像等信息;在农村和山区,自动开启大喇叭,广播应急通知。

2.国家应急广播系统

(1)灾害发生持续期的媒介融合

近几年来,我国持续不断地发生局部地震灾害,在地震灾害发生后的“持续期”,传统广播媒体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灾区,由于传播范围广、接收方便、抗干扰能力强,不受电力、网络限制,广播可以在灾后有效地提供应急指挥、应急疏散、应急安顿等服务。但是,在有网络的情况下,新媒体同样会对应对灾害发挥作用,成为应急广播的有效补充。例如:在云南鲁甸地震时,百度公司开发了一个信息平台与国家最权威的信息发布部门相对接,这个平台将灾区的情况及时传递给民众。而且,百度还发布了一个救灾地图,形象地展示出救助站、献血点、物资捐助点等,直观、形象、快速地被人们所识别,而应急广播则很好地利用大喇叭在灾区对这些救助进行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另外,网站寻亲信息平台也弥补了传统媒体资源的不足,例如:在2011年日本发生地震时,谷歌公司在90分钟之内就上线了一个叫“找人”的软件。这个软件在四川芦山地震中连同百度、搜搜、搜狗和360搜索在内的各大搜索引擎为灾区救援和信息查询提供了帮助。

图1:谷歌“找人软件”

需要强调的是,自媒体手段在近些年的应急报道中也很好地补偿了传统应急广播现场报道人力及硬件设备的不足。在新媒体面前“人人都是记者”,那些灾害亲历者完全可以拿出手机、相机等工具,把亲眼所见、亲身所历通过图像、音频、视频等多重方式发布到各个媒体平台上。而且,当事者所传递出的信息极具现场感,更易让人相信,并受到感染。

(2)灾害发生的善后期和间歇期的媒介融合

灾难留给人们的记忆通常不会持续很长时间,而且灾难性新闻报道会因为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而被人们所淡忘。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面临着一些质疑,如:网络议题的纷繁多样,随着人们对互联网信息的接触量增加,传统的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是否正在弱化和消失?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正在成为这个时代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马提尼媒介理论(Martini Media)” 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马提尼媒介概念从本质上看是一种跨平台的传播策略,其目标是“让受众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获得信息,并且要快、准、精”。针对这个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其主要表现为:首先,当受众市场被传统媒体瓜分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媒体格局之后,新媒体在缝隙中寻找渗透点,专对某一特定受众群细心耕耘。“善后期”是灾难“幸存者”最艰难的一段时间,他们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而且需要心理干预的不仅仅只是受灾群众,还有记者、救灾人员。但在这个时期,媒体都在集中报道灾后重建以及灾民今后生活保障等问题,况且组织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对传统的广播电视来说本身就不切实际,既使是推出心理辅导特别节目,其发挥到的作用也非常有限。这时候,新媒体如微博、微信等推出的一些制作精良的公益短片,就非常有助于灾害亲历人群的心理康复、稳定情绪等,多媒体配合弥补了灾区心理干预的不足。其次,在“间歇期”,媒体除了在灾难前预警以及灾难发生时的信息传播作用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无论是电视、广播都需定制与防灾预警有关的广播电视节目在固定的时段中播出,其内容包括灾前预警、逃生路线、行动计划、生存方法等。在新媒体方面,目前我国已于2013年12月3日推出国家应急社区网(www.cneb.cnr.cn),网站内容包含“权威发布、互助信息、应急知识”,同时微博和微信也以推送方式转载和发布应急科普知识。

二、对今后建立应急体系建设的思考

首先,我国应急体系已建立全国统一的预警号码:12379,下一步要使得这个预警号码如同110报警求助电话或119火警电话一样推广得容易识别。可问题在于如何界定预警信息,什么样的信息才能拨打这个电话求助和报告灾情呢?是否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此种行为?并且,我国应急体系本身目前来说也没有一条法律来规范相关的权利和义务,责任人制度模糊。

其次,无论传统媒体或是新媒体都会向灾区推出受灾应急节目,例如解疑答惑类的问答节目或是对灾区群众心理干预节目等。问题是这些节目编导及主持人,甚至所谓专家的专业素养、媒介素养是否符合节目需求,能否达到节目预期效果?

最后,受众的媒介素养也是应急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如何培养受众媒介意识,学校、社会应当怎么建立受众媒介意识,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的应急体系正在有条不紊地建设当中,而且中国完全有能力把它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做得更好。在灾难发生后的每個时期,希望中国特色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共同努力,早日建成一个造福所有百姓的灾难应急体系,使得幸存不再是一种幸运。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本文编辑:刘浩三)

猜你喜欢
媒介融合新媒体
“第三次浪潮”下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融合与转型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记者素质的要求
2011—2016我国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媒介融合语境下的新闻业务流程再造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