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朱陆心性之学

2015-05-30 09:39林昭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朱子

林昭

内容摘要:朱陆心性之学各成一派,朱子认为心性受之于天,强调一个授予的过程,象山强调心与天融为一体,心与天一样能包含万物。在工夫论上,朱子主张居敬涵养与格物致知,象山则主张剥落外物,以求本心。然而,二者都共通于儒家的“仁”,以达到内心的纯善为目标。

关键词:朱子 陆象山 心性论 工夫论

同为宋明理学杰出代表的朱子与象山都提出了心性之说,然而二者各成一言,形成了各自的学派。其学问虽有分殊,唯侧重不同而已,二者皆继承了儒家的“仁”,在心性论和工夫论上都以此为标准。

一.朱陆心性论

“性者,心之理也;情者,心之用也;心者,性情之主也。”朱子认为心包含、统摄了性和情。天地万物皆有理,理受之于天则为命,受之于人则为性,因此性是理对于人的体现。人心是一种虚灵的状态,理反映在人心上就是性,心与理的统一在于性,而性发于外就是情,因此可以说心统性情。

性受之于理,此理即是天理,纯正而无有不善,如此,性也应无有不善,未发之性无不善,那么已发之情也就无有不善。这显然是不对的,人当然有善恶之分。朱子所谓的“在天为命,禀于人为性”之中的性应该指的是性体,也就是本然之性。而人之所以有善有恶是因为气质之性的不同,气质之性是“理与气杂而言之”的,因此有善恶之分。但是,理原是万物之本,理在气先,因此,对于人来说,纯善的本然之性还是占主导,气质之性是与生俱来,但不是本质的。进一步具体来说,纯善的性体,在朱子认为,是仁义礼智。义礼智又发于仁,因此朱子本质上还是继承了儒家以仁为核心的观点。而以未发的性体为基础的已发的情就是指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情。

“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此天之所与我者,我固有之,非外铄我也,故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在象山看来,心即是理,因此,心与天理一样都是纯善的。与朱子的不同在于,理不需要经过心再表现为性,而是直接与心融为一体。朱子强调的是心性受之于天,有一个授予的过程,象山则是强调心与天融为一体,心与天一样能包含万物。这不是宇宙本体论上的说法,此心乃是道德之心,主要强调在道德践履上无需外铄,而需求诸本心。具体来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总的来说,朱陆之于心的看法尽管有种种的不同,但是其本质都以儒家的仁学思想为基础,具体表现都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

二.朱陆工夫论

由于心性论上的差异,朱陆的工夫论也表现出不同。朱子认为由于气质之性的存在,人与生俱来的心性并不是纯善的,因而主张要涵养的工夫,在工夫论上主张居敬涵养与格物致知。察识之前先要涵养内心,使其达到与本然之性相一致的境界。涵养之后便可以开始进学,具体方法就是格物致知,“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落自有贯处”。在道问学方面,朱子做得十分精细,因此象山说朱子支离,但此说欠妥,朱子的学问庞大而繁复,但最终他能做到贯通,体悟到所有事物背后共同的理。牟宗三先生所说的“(朱熹)尊德性之外在化,自必显智力之学问性,而不显德性之践履性”不无道理,朱子虽然强调先涵养本心,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更强调读书的逐句逐学,因此尊德性未免显得外在化。

象山认为人的本心就是纯善的,我们应该先发明本心,将遮蔽本心的外物逐渐剥落,然后再博览。象山的践履也更强调道德践履。二者的区别在于朱子的道问学是真正的做学问,而象山虽然也强调读书,但其不是以学问为前提和目的,而是通过读书来达到“存养本心”。

朱陆的学问,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二者都追求儒家所说的“仁”,虽然工夫论不同,但始终以达到内心的纯善为目标。因此,二者的思想学问并无高下之分。然,朱子能将繁杂的学问做到贯通,达到最后的理,而后继者往往泥于具体的学问,从而显得支离。象山的学问亦是如此,发明本心全在自身,无具体之法,后人如果不能发明本心,就会显得空泛,肤浅而不自知。因此,朱陆的学问在践履上都有一定困难,这也是宋明理学缺乏后继之人,逐渐趋于僵化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文集》【M】.第一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2.陆九渊著.钟哲点校.《陆九渊集》【M】.第二版.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3.杜保瑞.论唐君毅对朱陆工夫论异同之疏解及其误识【J】.周易研究,2014(03)

4.顾春.朱陆无极太极之辩新论【J】.中国文化研究,2002(03)

猜你喜欢
朱子
“理一分殊”是朱子學的“一貫之道”
多肉
朱子对《诗经》学旧说的自我完善
My Diary
朱子厚 藏石欣赏
《朱子家训》(六)
《朱子家训》(五)
《朱子家训》(四)
《朱子家训》(二)
《朱子家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