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兵同 邓云
【摘 要】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97例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外固定支架组(治疗组52例)和小夹板外固定组(对照组45例),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腕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优良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固定牢靠,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是值得推荐选择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 桡骨远端骨折;不稳定骨折;外固定支架;小夹板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3-0040-01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多发生于6~10岁和60~75岁两个年龄阶段。传统的保守治疗方法有手法复位石膏或夹板外固定,手术治疗有经皮克氏针内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以及外固定支架超腕关节固定,其中外固定支架治疗为代表性方法,本文将探讨手法复位超腕关节外固定支架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治疗中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均来自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骨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共97例,均为新鲜骨折,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52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27例,年龄在21~85岁间,平均年龄(60.26±4.30)岁;对照组45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24例,年龄在20~87岁间,平均年龄(61.03±4.7)岁。两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治疗组 根据病人全身情况和骨折严重程度。采用臂丛麻醉或局部麻醉,仰卧位先行闭合手法复位,C臂机透视下见骨折处位置良好,牵引下维持骨折端位置,自第2掌骨背侧做两小纵切口,通过套筒垂直掌骨纵轴平行钻两小孔,选用掌骨Schanz螺钉并拧入。再同样在前臂骨折线以上5~6cm 处垂直桡骨干作两纵形皮肤小切口,钻孔后置入2枚螺钉,C臂机透视,如骨折处位置良好,则置入超腕关节支架固定。如骨块复位不满意或局部关节面塌陷者可经皮克氏针进行撬拨复位,待复位满意,则经皮从桡骨茎突斜向近端髓腔穿1~2枚克氏针稳定骨块,同时行超腕关节固定支架固定。以恢复其长度和掌倾、尺倾角。术中根据骨折是伸直型还是屈曲型固定腕关节于掌屈尺偏位还是背伸尺偏位。所有病人均由同一医师完成。术后第2 天开始做手指屈伸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术后2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后一周内摄X片,定期复查X片,术后6~8周拆除外固定支架,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1.2.2 对照组 根据病人全身情况采用局部麻醉或不麻醉。病人仰卧位或坐位行手法复位,确认复位成功后所有病人均采用掌背桡尺四块夹板固定。伸直型:掌侧板和尺侧板不可超腕,背侧板超腕关节2cm,桡侧板超桡骨茎突2cm。屈曲型:掌侧板和桡侧板超腕2cm,背侧板和尺侧板不超腕。固定布带的松紧以能上下移动1cm为度,复位后及时复查X线片。每两天调整一次固定布带。屈肘90°,三角巾悬吊于胸前。所有病人治疗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复位后第2天开始做手指屈伸和肩、肘关节功能锻炼,固定6~8周不等。
1.3 观察指标 治疗时间;治疗前后的腕关节评分;治疗疗效:优、良、可、差;并发症发生率。
1.4 疗效评定 疗效评定标准[1] 按Cooney腕关节评分法,优90~100分,良80~89分,可65~79分,差65分以下。优:腕关节活动时无疼痛,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度和手的握力均正常,患者恢复正常工作;良:腕关节活动时轻度或偶尔疼痛,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度和手的握力均基本正常,可做有限工作;可:腕关节活动时中度疼痛但可耐受,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度和手的握力均受限,但不能工作;差:腕关节活动时剧烈疼痛不可耐受,活动范围、屈伸活动度和手的握力均明显受限,因疼痛不能活动。
1.5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卡方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治疗时间为(7.3±1.2)周,对照组为(7.2±1.0)周;两组治疗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腕关节评分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腕关节评分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治疗组腕关节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3 两组疗效的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治疗优良率、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4 两组并发症的比较 治疗组2例出现桡神经浅支损伤症状,但均在3月后消失,有2例针道感染发生,经处理后控制。对照组2例有皮肤压迫性溃疡,拆除夹板2周后均愈合。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时具有持续牵引的效果,可克服骨折重叠移位和桡骨短缩等不稳定因素而维持复位,相比石膏、小夹板及钢板螺钉内固定有优势。因此外固定支架是目前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较佳的方法。
3.1 外固定支架的优势[2-4] 外固定支架操作简单,周围组织损伤小,明显减少术后的感染机率和并发症;固定牢固、可靠;符合微创原则,手法整复、支架固定避免切开复位对骨折端的生物环境干扰,晚期并发症少,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根据骨折复查情况适时调节角度和长度,减少了病人多次手术或复位的痛苦;费用少,避免了切开取内固定的二次手术,病人容易接受。
3.2 外固定支架并发症及防治方法 关节僵硬主要与早期肿胀、缺少活动有关,只要早期抬高患肢和活动手指及时拆除外固定支架进行功能锻炼[4]。第二掌骨骨折的防止方法主要是术中小心操作,常规备用细螺纹针,如术中出现第二掌骨骨折,可改固定在第三掌骨。对于桡神经浅支损伤和针道感染,只要术中规范操作和术后注重针孔护理均可避免,本组病例出现2例桡神经浅支损伤和2例针道感染,均未形成严重后果。
参考文献
[1]蒋协远等. 骨科临床疗效评价标准[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
[2]陈凌云,胡勇斌,卢伟民,等.外固定支架结合手法复位治疗桡骨远端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52):9083-9088.
[3]岳瑞林.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3(6):17-19.
[4]田荣利,邓小彬,邹洪宇,等.手法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41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28(8):677.
(收稿日期:2015.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