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银昌
《林黛玉进贾府》是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一篇传统课文。课文通过林黛玉的眼光,对贾府的环境和主要人物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课文篇幅较长,涉及内容较多,老师面面俱到的处理收效也不会大。下面我从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个角度谈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
一、工具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作为外孙女的林黛玉第一次到外祖母家——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是因为在家时常听母亲讲“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好奇心强烈,少女的矜持又“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便“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于是“看”。“看”贾府的环境,“看”外婆家进进出出的人,究竟有哪些特点,又有哪些不同。
首先来看林黛玉是怎样观察贾府的环境的,看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初来乍到的林黛玉对贾府的环境充满新鲜感和好奇心,作者主要通过林黛玉的眼睛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一是外观建筑的宏伟,体现一个“大”字。“两个大石狮子”“三间兽头大门”“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大插屏”“正房大院”等等。这不但表现了贾府建筑的宏伟富丽,而且也暗示了贾府皇亲国戚的社会地位。二是布局的讲究,体现一个“巧”字。贾母的正房大院,有垂花门,抄手游廊,穿堂,紫檀架子大理石的大插屏。既巧妙布局,又表现出豪门的贵族气派。“荣禧堂”的五间大正房,也有仪门、耳房、穿堂、通道簇拥着,显得精巧壮丽。三是陈设的豪华,体现了一个“奇”字。无论是荣禧堂里的“大紫檀雕螭案”“三尺来高青绿石铜鼎”“十六张楠木交椅”,还是王夫人耳房里的摆设,“临窗大炕上铺着猩红洋罽,正面设着大红金钱蟒靠背……”等等,都显示了贾府陈设的稀奇、精致和华贵。
由此看来,对环境的描写,一是要注意观察的角度和描写的顺序,二是要抓住环境的特点。
其次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林黛玉的观察来描写贾府中众多人物形象的。
见“三春”——迎春、探春、惜春。作为贾府的三位小姐都是“钗环裙袄”,美丽大方,见之忘俗。虽然是群体介绍,但无一不体现出贾府豪门贵族的特点。
见表嫂王熙凤。一是出场,作者采用先声夺人的写法,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二是写服饰和容貌,一身珠光宝气、大红大紫,显得雍容华贵。接下去写她“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暗示她在漂亮外表之下的庸俗、刁钻、狡黠;三是对待“我”,由恭维到拭泪再到转悲为喜;四是回王夫人,“我先料着了”,“我已预备了”。想得周到,做得干练。作为贾府的实际掌权者,王熙凤的精明能干、玲珑美丽、机变逢迎的特点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见宝玉哥哥。一是侧面描写,之前听母亲说过,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无人敢管”,今天又听二舅妈说是“孽根祸胎,混世魔王”。这表哥“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二是正面描写肖像,他头戴“宝紫金冠”,身穿“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外套“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脚登“青缎粉底小朝靴”,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精美的穿着与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长相相得益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先抑后扬,见到表哥后,黛玉“吃一大惊”,彻底颠覆了之前对表哥的印象。
因此,我们在描写人物时要新鲜别致,要个性化。写人物外貌一般要从服饰和容貌两方面来表现,要画其形传其神。写人物语言也要是什么人就说什么话。
二、人文性——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
关于人文性,语文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
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百科全书。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开头写到:黛玉自弃舟登岸,乘轿入城,轿夫并没有直接把她送到贾府,而是经过了几道侧门,“正门却不开”,“却不进正门”,两换轿夫才见到贾母的。到了垂花门前,连三四个衣帽周全的小厮都不得入内。这里至少有两个文化问题要交待清楚,一是林黛玉为什么不走正门;二是小厮们为什么不得进垂花门。其实,在封建贵族大家庭中,礼法是相当讲究的,“正门”带有较浓的政治色彩,一般来说,有上级官员或适逢重大喜庆节日才会打开。林黛玉是未成年人,还没有资格走“正门”。关于第二个问题,“垂花门”内便是女儿国了,一般身份的男人是不得入内的。林黛玉进入贾府后,依次拜访的顺序是外婆、大舅、二舅,这个顺序不能颠倒。而在拜访大舅妈时,“邢夫人苦留吃过晚饭去,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这段话既表明黛玉对大舅妈的尊敬和感激,又体现黛玉知书达理,顾全大局的品格。又如,贾母问黛玉读了什么书,黛玉如实回答“刚念了《四书》”,后来宝玉问她读书的事,黛玉却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黛玉不再回答读了《四书》,是因为黛玉回答贾母失了言,不谦虚,有张狂之嫌。贾母的话深深刺激了她,姊妹们“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这充分表现出林黛玉的“留心”“在意”,也启示我们在生活中要谨言慎行,自尊自重。
课文中写贾母和孙女们一块吃饭,“贾母正面榻上独坐”,“你舅母你嫂子们不在这里吃饭”,因此黛玉在外婆的安排下在左边第一张椅子上坐下了,迎春坐右手第一,探春坐左手第二,惜春坐右手第二。在此要讲清楚古代的座位礼仪。
我们再来看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出场。王熙凤出场时先是听到她的一连串高声的笑声之后,才听到她的说话声。王熙凤的“笑”含意深刻,她是在向贾母致歉、邀宠,是在向众人抖威风。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难怪林黛玉“纳罕”。这除了说明王熙凤放诞泼辣的性格之外,更说明她是深得贾母宠爱,在贾府中有着实权的重要人物。而王熙凤的出现,让身边的人都感到快乐,见到林黛玉又是夸奖又是嘘寒问暖,黛玉高兴,贾母也高兴。说黛玉是“嫡亲”,证明她长得像老祖宗;“三春”也高兴,因为“三春”是嫡亲的孙女;吩咐丫鬟婆子,说出的话句句玲珑剔透。王熙凤的语言表达技艺,俨然是一个炉火纯青的语言艺术家,更重要的是还迷住了贾府中的一个重要人物——贾母。这里需要明确:就是这个王熙凤,在后文中,在贾府这个封建舞台上,她笑嘻嘻地害死了贾瑞,亲亲热热地逼死了龙二姐,为了千百两银子可以搭上几条人命,正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
而贾宝玉的出场也是“笑”着的,不过是丫鬟“笑着”禀报的。丫鬟为什么“笑”,道理很简单,宝玉在众姐妹中的人缘是最好的。贾宝玉在第二回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儿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觉清爽,见了男儿便觉浊臭逼人”。他没有男尊女卑的观念,也没有主子、仆人间的等级观念,他回来,丫鬟们是由衷地激动和喜悦,这是因为只有在宝玉面前她们才感受到人的平等与自由,才让她们有了做“人”的感觉,这一“笑”,“笑”出了宝玉的平易随和,超拔不俗。
★作者单位:贵州思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