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秋味:《故都的秋》魅力所在

2015-05-30 10:48高小波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沧桑感故都的秋秋蝉

高小波

《故都的秋》作为高中语文课本的一篇经典散文篇目,历来颇受高中学生的喜爱,但是很多学生更多地是对其感性上的喜爱,还有很多地方学生很是困惑,如天是蔚蓝色的,为什么课文上写“碧绿的天色”?扫帚的丝纹为什么既细腻又清闲还落寞?为什么文中要讲到“囚犯”?为什么说“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等等,其实这些地方正是《故都的秋》的“秋味”所在,也正是它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从文本中看,“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来的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本是通过描写北平的秋景和生命衰败时的颓唐景色以及故都本身的历史沧桑构成的,下面笔者就从以上三个方面来分析“故都的秋”,在分析中也就解决了学生的以上这些困惑。

一、北平的秋景

文本中描写了许多北平的秋天景物,如清静的秋晨小院、宁静的落蕊、到处的秋蝉、清闲的都市闲人等等,都写出了北平的秋的清、静、悲凉。此外文本中还有几处秋景的描写学生很是困惑,如天是蔚蓝色的,为什么课文上写“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还为什么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里的“青”“碧绿”是源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缘由,作为冷色调来说,“青”比“蓝”更冷,这种独特的视角是因为作者带有情感意义的眼睛看到的独特内容,与作者心灵的落寞悲凉相协调一致。

还有写都市闲人是为了写出北方秋雨的意境美,即雨下得有韵味,也写出了都市闲人的缓慢悠闲。此处的“一层秋雨一层凉”本来是“一阵秋雨一阵凉”,而“一阵秋雨一阵凉”读音是平仄平仄平仄平,这样读起来短促紧急,而“一层秋雨一层凉”读音是仄平平仄仄平平,读起来缓慢悠长,更符合缓慢悠闲的都市闲人的状态,所以说“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就算文本中颜色较为鲜艳的秋日果树的描写也是到处“淡绿微黄”,色调偏冷,尽管这是“秋的全盛时期”,所以在作者的笔下,北平的秋景清、静、悲凉。

二、生命衰败时的颓唐景色

文本中描写的秋天的景物有落蕊、扫帚的丝纹、秋蝉,甚至有囚犯,这些景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景物都是在走向生命的消亡,都具有生命衰败美消亡美。如:落蕊“脚踏上去”“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落蕊是生命凋零的事物,是美好的事物在走向消逝,而且这种感受到处都是,因为这种落蕊“铺得满地”。还有扫帚既细腻又清闲还落寞,“细腻”说明作者看得认真细心,“清闲”说明路上行人少,“落寞”是因为落蕊的扫去让人感到时光易逝生命短暂,一种直面生命衰败的悲凉之感油然而生,这和故都的秋“清、静、悲凉”协调一致。

还有秋蝉,衰弱的残声,到处皆是。我们知道秋蝉四年地下黑暗的苦工才换来阳光下一个月的鸣唱,其实这一个月的阳光下的鸣唱也预示着秋蝉生命即将结束,生命的晚景让人不胜唏嘘,无处不在而又时断时续的蝉声给人的是生命将终的悲凉与愁苦。

更有文本中提到“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囚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不能自已的深情”,为什么会提到囚犯呢?古代,一直到清代,囚犯执行死刑的时间一般都定在秋后,原因是秋季草木凋零,呈现一派肃杀之气,此时行刑正是顺应天道肃杀之威,那么囚犯到了秋天就是临近生命消亡的人,文本中描述故都的秋天时提到“囚犯”也“不能自已”,就是让人想象到一种生命衰败的肃杀颓唐之景,让人不禁悲凉从中而生,情不自已,而且从此段中还可以看出对秋的深味即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是天下文人共有的传统,中国的北平的这种秋味尤其浓厚。

文本中还提到“秋士”、欧阳子的《秋声》、苏东坡的《赤壁赋》等等,“秋士”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欧阳子的《秋声》抒发的是人生苦闷与感叹,苏东坡的《赤壁赋》哀叹人生短暂时光易逝,这些都是表达生命消亡生命衰败,从而表现了作者对生命衰败时颓唐景色的悲凉之情。

三、故都本身的沧桑感

文本写的是“故都”的秋,此时的故都北平本身就具有经历数千年历史兴衰沉浮变化颓败的沧桑感,而文本描写的破屋、破壁腰等景物更具有历史的沧桑感,如租“一椽破屋”,“喝一碗浓茶”。破屋寄托了故都数千年历史的沧桑意蕴。浓茶味苦,却有让人回味的甘甜,喝浓茶让人在慢慢品味中获得味觉的乐趣,这与故都历史的深沉相似,这里有过辉煌的历史,也有过作者生活的记忆,但是现在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了,成为故都的北平就如同浓茶一样充满了历史的苦涩,但是在对它的过往的回想中却能获得一种深沉厚重的精神体验。

作者在文本中说喜欢冷色调的牵牛花,还说“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为什么非要“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呢?那是因为这样更能突出皇城北平的颓唐衰败,历史的沧桑,所以作者认为这样陪衬“最好”。还有秋雨,秋雨预示着季节变换的寒意,天渐凉的感叹,恰如故都繁华过后的日渐衰败,也可能是对社会状况日趋惨淡的感叹落寞!

总之,正是北平的秋景,作者眼中带有生命消亡感衰败感的事物,还有故都本身具有的历史沧桑感一起构成了作者喜爱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缘故,这是一种“郁达夫式的悲凉”,在郁达夫看来,清、静、悲凉都是一种美,这种美让作者感受到身心寄托,也是这篇文章之所以经久不衰的原因。

★作者单位:安徽阜阳市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沧桑感故都的秋秋蝉
村口那座山
秋蝉礼赞
西汉中山国青铜器沧桑感的水彩技法表现解析
苏轼赤壁词的历史感、空间感与沧桑感
忆游颐和园廊亭(新韵)
蚂蚁和秋蝉
忧患、悲悯、历史沧桑感——我读杨强诗词
让人痴迷的瑰丽世界
秋蝉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