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磊
[摘要]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是目前的热门话题,也是教师的永恒课题。分别从一节课开始、课中、探问、结束四个基本环节中的创设情境加以举例说明。
[关键词]情境提高效益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10019
初中语文新课标理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主动去学习,积极去合作交流,探究问题,拓展阅读,学习才真正有所收获,课堂教学才能算得上真正有效。
一、课堂伊始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思维是从疑惑开始的。课堂伊始,学生刚从自由快乐的课间活动进入课堂,其注意力往往难以集中,更难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思维转到教学的文本中去。为使学生能从课堂的第一分钟起就精力集中,积极思维,我多采用创设悬念情境的方法来吸引学生。
如《变色龙》一课导入时,我在出示题目后,便问学生:“你们知道变色龙吗?”“知道,是一种爬行动物。我们小学就学过!”“难道中学课本还要再重复学习一遍?”我的反问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开始怀疑自己的想法了吗?没关系,请同学们读了课文后再告诉老师和大家:课文究竟写的谁?为什么叫变色龙?他变色是为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将这些问题解决了,小说的主要内容及主题也就掌握了。
二、课中教学创设多媒体情境,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多媒体等现代电教手段的出现,使课堂教学增添了新的活力,它可以使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变枯燥为有趣,成为提高教学效益的有力武器。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想方设法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如《孔乙己》一课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暗示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和自命清高又好吃懒做的性格特征,他从一个一心追求功名的读书人变成了一个遭人戏弄的乞丐似的可怜人。故事里一切信息都能在作者对他的外貌描写中找到。因此,抓住了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就等于抓住了阅读这篇小说的纲,小说的中心内容也会随之浮现。如何才能引起学生对孔乙己外貌的注意,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围绕外貌设计的系列问题的讨论之中呢?我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在课文导入后就直接用多媒体出示孔乙己的外貌特写镜头。当学生从镜头的动态呈现中看到孔乙己脸色苍白,满脸伤痕,胡子蓬乱,长衫脏破时,都禁不住笑了起来。见此,我问学生:“你们看到他的外貌,为什么笑?”“他外貌最引人注目的是什么?”“封建社会里穿长衫的是什么身份?”“可他又为何是如此穷困潦倒的乞丐相?”“这种描写矛盾吗?”“他周围的人为什么取笑他?”“这些笑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联系课前的预习展开讨论后,再次看孔乙己的外貌时谁也笑不出来了,对孔乙己多了怜悯之心,对万恶的封建科举制度产生了痛恨之情。
三、问题探究创设矛盾情境,提高学生探究的激情
很多学生阅读课文往往停留于文字的表面,不愿做深入思考;有的学生遇到难点,多畏惧不前,甚至回避,等待教师的解答。为解决这一探究学习中常见的问题,我多采取创设矛盾情境的方法,引发学生的激情,使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问题的探究之中。
如教学郭沬若的《天上的街市》进入探究环节时,我要求学生质疑问难,学生多朝我看。见此情形,我展示出课前预设的矛盾性问题:“课文中牛郎织女的故事与传说内容相反,难道我们的大文学家连家喻户晓的故事都不知道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为什么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自相矛盾的问题引起学生热烈的讨论,一些学生在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后喜出望外地叫起来:“诗人改写故事是为了表达他对自由、幸福、理想社会的向往……”通过讨论学生深化了对诗的理解。
四、课堂结束创设“空白”情境,诱发学生拓展学习的欲望
新课标明确要求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开展拓展阅读。为此,苏教版初中语文还特别配备了自读课本。然而诸多原因,学生对此并不感兴趣。怎样改观呢?我联想到了国画上有“留白”,音乐中有“休止符”,在课堂快结束时不妨留一个问题的“空白”,从而在学生思维已经处于疲劳状态,并准备“偃旗息鼓”时,再次燃起思维的欲望,使学生自己急于进行课外阅读。
如在教学邹韬奋《我的母亲》一课快要结束时,我说:“今天我们学习了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为邹韬奋母亲的品格所感动,那么你们知道伟人朱德吗?他之所以能够成为叱咤风云的统帅,新中国的开国元勋,这都与他的母亲对他的关怀与影响分不开。为此朱德总司令还专门写了一篇回忆母亲的文章叫《回忆我的母亲》。你们想知道朱德的母亲关怀与影响他成长的故事吗?其文章就在我们语文课外读本里面,请大家与本课进行对比阅读……”“母亲关怀与影响他成长的故事”这一“空白”,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多媒体课件中“对比阅读要求”的界面还未完全打开,许多学生已经急不可待地打开了自读课本。
總之,创设教学情境,学生忘我地参与教学活动,乐此不疲地探究问题,在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处于积极思维的亢奋之中,从而使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