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

2015-05-30 21:58:58杨江帆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圣教序帖学秦简

杨江帆

时常想,如果没有书法,我的人生将会怎样?

很多假设,其实都是伪命题。不知不觉,书法陪我走过了二十多年。虽然这条路上有太多艰辛,所幸我始终坚持,以一颗朝圣的心,不断探求先贤笔下的精神高度。

古人云:心正则笔正。“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学书,早已融入了我的生命,成了我敬德修身的方便法门。

我先后师从谢季筠、夏应良、何应辉先生。他们为人治学的风范常常让我感动。薪火相传,中国书法越数千年而不堕,正是因为有像他们这样的守望者一辈辈传承。我的人生路上,受过很多人的恩惠,对此心存感激,总觉不能辜负。

我学习书法,最早临摹《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该帖点画洗练,结体劲峭,风格简劲俊逸。临习《圣教序》,最大的收获是解决了结体问题。因为《圣教序》是拓本,临习易得浑厚,无意中克服了帖学重起收、中段易空怯的弊端,但也落下了用笔粗率的毛病。

在老师的点拨下,转学米芾,一是解决了字与字之间的关系,再就是克服了用笔粗率。利弊相生,同时又带来用笔过于猛利、缺乏蕴藉的毛病。

书法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纠偏的过程。书法的学习能力就是能发现自己缺少什么,需要什么,并且能找到“对症下药”的取法对象;因此,我加强了篆隶的临习。主要取法汉篆和秦简,收获一是线条的力度和厚度得到增强,对线条的四要素(力强、气厚、势活、意富)有了进一步的感受;二是发觉秦简的用笔正是帖学的源头,秦简起笔强调,中段雄浑,收笔周到,没有后来帖学强调起收而中段空怯的弊病。

后来,学习的方向转到了用笔与秦简接近的魏晋简牍和残纸,在理清笔法的源流关系后,我对民间书法过于质朴而易流入粗疏的毛病格外警惕,因此,将学习方向再次对准经典书法,主要取法“二王”一脉的法帖。

个体相对时代,实在太渺小,如何在滾滚时代大潮中找到自己的方向,一直是我思考的问题。或许是长期关注苏轼的缘故,我服膺于宋人“技进乎道”“书为心画”的“尚意”观,东坡先生尝言:“识浅、见狭、学不足,终不能见妙”,我以为然。

“四十不惑”,而我依然迷茫,突然想起钱穆先生的一段话:“在宇宙间有太阳,在太阳系里有地球,在地球万物中有了人类,人类在整个宇宙间的地位,实在太渺小了,譬如在大黑深夜,无边的旷野里有着一点微光……人类的知识,也只能知道已然的,凭此一些对于已然的知识和记忆,来奔向前程,奔向无穷不可知之将来。”看来,迷茫的不止是我,心中多少有些释然。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即使迷茫,也总要前行。圣严法师有段话多年前曾激励过我,就借来作为结语吧——我们的生命,不过是宇宙的一次呼吸,遭遇一切,都要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我如今的一点点成就,是因缘际会的结果,我没有闪避,而是心甘情愿去承担起来……

猜你喜欢
圣教序帖学秦简
心与形:帖学与碑学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32
从《宝贤堂集古法帖》窥探明代中叶帖学的兴盛
收藏界(2019年2期)2019-10-12 08:26:50
云梦睡虎地秦简,让秦史“活”起来
金桥(2018年4期)2018-09-26 02:25:12
唐碑之冠——《雁塔圣教序》(上)
论龙开胜的帖学创作
艺品(2017年4期)2017-11-06 03:48:52
从《十六龄女士杨莲之集圣教序诗》看杨莲之诗歌创作
《圣教序》及其临摹
秦简“识劫 案”发微
古代文明(2015年1期)2015-06-25 07:39:13
送你一片风景
民间文学(2015年3期)2015-05-13 12:03:17
秦简《吏道》、《为吏》所见格言疏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