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书法与文化略要

2015-05-30 10:48丁谦
中国书法·翰墨天下 2015年7期
关键词:颜真卿楷书书法艺术

丁谦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享誉盛名的一个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影响极其深刻。除了经济繁荣、政治稳定外,唐代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也留下了一页辉煌灿烂的篇章,在诗、文、书、画等方面均达到了顶峰状态。唐代书法艺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也呈现出了一片繁荣景象。

一、唐代书法

书法在唐代是最为普及的艺术。唐代铨选人才,有四项考察标准——身、言、书、判。对书法的要求必须是“楷法道美”。植根于深厚的历史、社会土壤,感应着蓬勃的时代精神,唐代书法与诗歌相辅并行,具有共同的审美气质。综观整个唐代书法,大致可以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几个时期。

初唐因为唐太宗对王羲之的大力推崇,其书法基本是对魏晋书风的延续,盛唐时期各体适时应变,各成规矩,达到了一定的成熟和繁盛。晚唐的书坛在经历了中盛唐的繁荣气象后已渐渐走向衰退。总的来说,唐代书法最鲜明的艺术风格当是“尚法”。清代书论家梁嗽在《承晋斋积闻录》中就说道:“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初唐时期的代表书家有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和薛稷,史称“初唐四大家”。他们的书法,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楷书都呈现一种“清秀瘦劲”的风格,尤以欧阳询为突出。他的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进一步完善了楷书技法,其笔法的严谨,结构的险绝和骨架的刚劲,成为楷书的模范,后代书家深受其影响。总的来看,初唐的书法既是魏晋书法的延续,又是唐代“尚法”书风形成的基石。

盛唐时期,唐玄宗推崇隶书,字渐丰腴,初唐沿袭“二王”之风为之一转,提倡“骨劲而气猛,肉丰而力沉”之美,于是行、楷、篆、草,齐趋厚硕,雄秀茂美,独创了一番盛唐气象,形成了法度严谨又不失博大气概的风范。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由初唐方整劲健趋向雄浑肥厚。这时期的书坛书家林立,众派纷呈。在唐玄宗的影响下,篆隶二体又重新出现在书坛。虽然没有超出古人之上,但也出了一些名家。篆书当以李阳冰名声最大,代表作是《三坟记》。隶书则有韩择木、蔡有邻、李潮、史惟则四家。当然,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还属张旭、怀素、颜真卿等。他们分别在狂草和楷书方面开创了新的境界。颜真卿的楷书代表了盛唐的正大气象,法度严谨,特点突出。除了楷书,颜真卿在行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他的《祭侄稿》被称为是天下第二行书。另外擅长草书的两位著名书法家是张旭和怀素,“颠张狂素”指的就是他们。他们的草书以“狂”为特色,但这种狂是一种不乱法度的狂。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终不离魏晋法度。总之,盛唐时期的书法艺术是晋代以后的又一高峰,在真、行、草、篆、隶各体中都出现了影响深远的书家,在各体中将“尚法”的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局的动荡以及盛中唐的著名书家和书论家相继离去,狂热的艺术探索的势头已经过去,晚唐书坛逐渐走向衰退,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气象。这一时期的书法艺术对“尚法”的追求减弱,在风格上开始转变为重意。此时,能够在书法史上称名的也只有柳公权、柳宗元等。柳公权的书法,出入颜真卿,兼收欧阳询的峭劲、虞世南的圆融、褚遂良的疏朗,取精用弘,神明变化,而别有生面。他的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有“柳体”之称,是楷书的集大成者。整个书坛沉寂平静,是对整个唐代书法的总结和反思,也为后代的书法发展提供了艺术借鉴和滋养。

二、唐代文化简述及分析

我们看一个时代的文化,必定要从多方面来加以分析。唐代前承魏晋,继承魏晋的政治体系,文化上也是受了魏晋的影响,这在书法上也有所体现。初唐时期,沿袭了前代的政治体制,整个文化氛围也被笼罩在魏晋以来的风气影响下。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崇尚优美型审美价值观,大大影响和推动了唐代形成自己的文化风格。唐太宗李世民吸取前代覆亡的历史教训,主教化、辦学校、兴科举,对唐代文化的丰富和繁荣起了重要作用。

到了盛唐时期,政治开明,文治武德。统治者轻刑慎罚,任贤纳谏,以仁德治国。尤其是将科举制度不断完善。同时由于唐代在科举考试和官吏考核时在题材、技法等方面都有相当严格的规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求必须遵照法度,整个文化环境十分有序。

盛唐时期政治稳定,政策开明,激发了文人士子们激昂向上的蓬勃之气,形成了空前强大的艺术自信心和自尊心。而到了晚唐时期,以“安史之乱”为标志的动荡政局动摇了唐王朝强大的政治根基。朝廷中宦官当权,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李家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朝不保夕,社会十分不安定。此时,文人士子们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他们逐渐失去了盛唐时期那种积极向上、开朗自信的壮志豪情。

唐代也是文化包容力极强的时代。翻译佛经让中国语言大量吸收了外来语,许多至今仍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沿用的习语都源自佛家经典。进入中国的外域文化,凡是对中国文化起补缺作用,与中国文化有亲和力的都被吸收、消化和改造。隋唐文化对外域文化大规模的吸收,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可以称之为卓越范例。所谓“不同之为大”“有容乃大”,正是唐朝文化超越前朝的特有特质,也是唐代文化光辉闪耀的深厚根基。唐朝文化在各方面的影响下,可谓发挥到了极致。

三、唐代文化与书法的关系

唐代书法作为唐代文化大军中的一员,不仅对整体文化的发展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其自身的变化也是深受文化的影响。

佛教、道教与儒学,并称“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唐时期,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对宗教的政策,使得魏晋南北朝“三教”相互斗争的局面得到较大改观。受传统文化影响,儒家思想仍然在这一时期占据着主要地位。唐高祖李渊为了抬高门第,神化统治,将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道教为了传道布教,甚重著述。在印刷术未曾发明,或尚未广泛使用的初唐时期,浩博如海的经卷,全凭手工抄写,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书法艺术“尚法”风格的形成。文化领域还是受前朝影响较大,尚未形成有唐一代自己的文化风格,但各类文化已呈现出生机勃勃、万象更新的气象,书法艺术也是如此。书法在唐代得到了皇帝的青睐,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法,并且亲自为王羲之作传,说“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观其点曳之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把王羲之书法提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位,利用皇帝的权威树立了王羲之“书圣”的地位。李世民从制度上保证了书法的繁荣,科举考试中书法有着极其重要的分量,成立了弘文馆,专门招收书法人才。李世民的这些举措为书法在唐代的发展繁荣制定了法度与规范。同时,我们从初唐欧、虞、褚、薛笔法严谨的规范楷书,可以体会到李唐王朝刚建立之后在文化上秩序与稳定、规矩与法度的要求。

盛唐时期的文化发展到了唐朝顶峰状态,也是我们国家封建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顶峰。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鼎立,佛教的发展,需要大量抄写经卷,并且题写碑文、寺院院名等,均要求遵循严格的法度。同时,这一时期的诗歌等文学艺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五言、七律格律诗体要求写作规范,许多唐代文人都身兼诗人和书家的双重身份。盛唐时期的文化呈现出海纳百川、恢弘壮阔的气势。书法领域也深受影响,盛唐时期书家辈出,书作多样,百花齐放。

盛唐时期颜真卿的出现,是为书法的一个高峰。他是唐代楷书的代表,他的出现对“书圣”王羲之的迷信开始逐渐打破。颜真卿不仅是承前启后的著名书法家,更是唐代新书体的创导者。从中国书法史的角度来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所处的魏晋时代,是中国书法上的第一个高峰时期。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也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书法家之一。“逮颜鲁公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于是始卓然成为唐代之书”。颜真卿破“二王”书体,变瘦硬为肥厚,自成“颜体”。他的这种继承与创新给后人以很大的影响。从他之后,唐楷定形,形成“尚法”的精神。实际上,“尚法”也就是“尚儒”。所谓书法上的尚法,就是在一笔一画中都张弛有度,在每一个字中都注意法度,这正是儒家思想“厚重而有所为”在书法创作中的直接体现,它不同于前朝的崇尚老庄的“尚韵”,也不同于后世禅机深奥的“尚意”。颜真卿的书法代表的是有唐一代经邦济世、道德为师的正统思想的勃发。因此,无论楷、行、草,在后世的书法创作中都添了一份凝练与厚重,不可谓没有颜真卿的影子在里面。他所创的“颜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成为书法史上经典之作。此外,其行书也有很高成就。他的《祭侄季明文稿》被誉为是“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可以说是极具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墨迹原作之一。这件作品写得凝重峻涩而又神采飞动,笔势圆润雄奇,姿态横生。从整体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出颜体书法“正而不拘、庄而不险、博大精深、雄逸豪迈”,建立了属于唐时代特色的风格。这一风格也对后世影响深远,奠定了唐代书法在历史上的地位,而以颜真卿为代表的盛唐书法也成为我国书法史上的一座丰碑。

晚唐时期国势衰颓,经济的衰退、政治动荡、战争等因素使得文化领域也渐渐萧条起来。各方面开始走向衰落,书法艺术也是如此。艺术家文人们创作作品来缓解内心的苦闷与无奈,在艺术作品中寄托远离尘俗,追求宁静淡远的心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书法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变化。书法艺术在每一历史时期表现出时代风格的最高成就往往会体现在个别书法家身上,这也是书法艺术本体发展与一个时代的文化风尚相互影响的结果。由于唐王朝在内忧外患的风雨飘摇之中,文化、经济的发展急剧下降,不能与初唐和盛唐相比,书法的发展也呈现出了衰败的局面。晚唐书法家中以柳公权最为著名,柳公权在前人楷书的基础上,改革创新,创造出了道美劲健的楷书,由于他的楷书风格独特,影响力大,被后人称之为“柳体”,从柳公权清秀挺拔的正楷中,透露出晚唐时期人们对于动荡现实的庄重凝思和无奈。当时众多书家皆习其楷法,并且成为晚唐国运风雨飘摇社会不安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风格,对唐代书法风格作了最后的总结。

从前文对唐代文化与唐代书法的分析中我们能够看出,中国书法艺术是传统艺术,是建筑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礎上而衍生出的一门艺术,因此它的整个发展过程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生长起来的,它离不开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生长环境。正如唐代书法与唐代文化的关系所呈现的一样,在一个时代大的文化环境中,中国书法确定了基本技法和审美观,形成了一个时期的风格。按照中国文化大背景的需求,它与中国的文人艺术和社会生活共同成长,并为中国的文化发展和人文建设发挥了自己的文化艺术作用。书法丰富了中国文化,同时书法也从中国文化中汲取了营养,它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中国文化的沃土,每一处发展变化无一不是与中国文化相辅相成。作为士大夫的书家,其意念肯定会被这些哲学要素所左右,所以形成了书法特有的审美追求。在书法创作中对整体章法的要求,对每个汉字结构的巧妙安排搭建,对墨色笔法的运用,对布白的巧思等这些书法特有的表现手法,无不是中国文化的缩影。

唐代是中华民族史册中最为辉煌的一页,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杰出成就及其代表的时代精神风尚,是对这一帝国盛世局面的反映。书法艺术受文化的影响经历了初唐发挥晋人极致,盛唐求变法和晚唐渐趋消沉的风格转变。当我们意识到了书法与中国文化这种血脉关联后,使我们对书法有了新的理解。一个书家只有高超的技法加上深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创作出更多的书法神品、妙品。

猜你喜欢
颜真卿楷书书法艺术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大家都是告身帖,為啥你就這么獨特——聊聊颜真卿《自书告身帖》
所谓书法艺术
楷书的笔势
楷书
劝学诗
颜真卿勤学苦练书法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笔道颜真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