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志琨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毛泽东主席评论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新文化运动革命的中坚人物,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鲁迅先生所写作品种类多样,包含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评论等。他的作品对五四运动之后的中国思想发展和文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小学一直到大学,鲁迅的作品一直都出现在我们的教科书上,已然成为了我们成长路上的一门必修课。从刚踏上求学之路的小孩童到年长的老人,都知道鲁迅的大名。记忆中最开始学习鲁迅先生的作品是《三味书屋》,描写了他那个时代普遍的学习状况,细致地描述了书屋的各种陈设和老师教课的方式,记载了他在学堂读书时无比的乐趣。《闰土》则描写的是他的童年好友,描写了两人的童年趣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读面的增宽,鲁迅先生的读物让我又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最开始的时候,鲁迅的目标和理想是学习医学,日后当一个救死扶伤的良医。他看着中国国民体质普遍低下,每每有疾病困扰之时就显得特别痛苦,鲁迅就决心学好医学,救死扶伤,之后更是出国远赴日本精修医学。可是最后的结局我们也是知道的,鲁迅先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弃医从文。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一直以来的立场和志向。鲁迅先生从最开始的一心致力于学习医学,救死扶伤再到拿起手中的笔作为自己的武器。它既是一名作家,也是思想家,更是社会批评家。留学日本的经历,对鲁迅日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去日本学习医学之前,是有着很大的救国雄心的。但是去了日本之后,随着对西洋知识的不断学习,对新鲜事物的认识也不断增多,加上他对国人的认识不断的深入,他的思想又产生了新的改变。他曾经说过:“现在我觉得学习医学已经变成了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因为思想迂腐的国民,无论体格如何的健全,身体如何的健康,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1909年,鲁迅结束了他的留学生涯,毅然决然地回到了中国,并开始了他的新文化之旅,正式开始了他的文化活动。
鲁迅先生的作品,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犀利刻薄的文字,还有字里行间无时无刻的都可以看出他那真诚的爱国之情。他的爱国之情是难以理解的,可是有时通俗易懂的。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用自己犀利的语言,用他的尖锐,讽刺这个国家,讽刺着这一群麻木的人民群众,希望可以用他这些语言来唤醒中国人民,燃起他们为祖国斗争的心,和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们联合起来,打击腐败的中国封建主义制度。能像鲁迅先生这样毫无忌讳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并且在常人的眼里来看是极端的,不理智的。这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他燃烧着自己的生命,心心念念想着思索着中华民族未来的道路与前途。鲁迅先生无疑是中国文坛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有句话说的不错,文学作品所承载的意义不是文字本身,每一个文学作品之后都有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灵魂,而鲁迅的作品所拥有的灵魂则是刚强的,血性的。
鲁迅的典型代表作《药》,期待有人能用献血去救自己的儿子,然而群众冷血麻木之情到处可见。鲁迅深刻地了解到要改变民众的精神枷锁是十分艰辛的,他坚信他们本质上还是最朴素的人民,他们的心底仍然是善良的,他们的心弦也是可以拨动的。因此他致力于激发民众心里善良的本质,改变他们麻木的精神状态。
鲁迅先生的许多作品如《药》《野草》等,都能看出鲁迅强烈深沉的爱国之情,他一直都希望中国能够站起一批批有志的爱国人士,大家一起团结起来,好好保卫我们的祖国。鲁迅先生虽然已经不在了,可是每一次阅读鲁迅的文章,我们都能深深地感受到他那种坚韧不屈,舞动着的灵魂。鲁迅先生逝世的时候,郁达夫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鲁迅之所以能够被称为“民族魂”,就是因为他对中国人的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的心底满满地装载着中华民族,用自己犀利的文笔,希望能够敦促中国人冲出思想的牢笼,解放自己,解放思想,获得真正的自由,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第1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2]孙毅,等.鲁迅研究动态[M].北京:北京鲁迅博物馆出版社,1987.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学院体育部)
(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