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视野下的中国舞蹈

2015-05-30 12:32王子沂
北方音乐 2015年7期
关键词:跨文化舞蹈民族

伴随着科学与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在今天已经成为现实。信息交流的快捷、频繁,突破了传统地理空间的界限,也为文化艺术的交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1959年由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流”,上个世纪已有许多西方文化人类学家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论述。20世纪70年代其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研究成果被应用于政治、外交、文化艺术传播甚至商业领域。然而舞蹈的“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还没有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体系,但它的存在与意义是无可置疑的。受到“全球化”与“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影响,世界各国艺术在与“异文化”的相互交融中既不断生成新的内容,同时又极力保持“母文化”的民族精神与独特性。当下,中国舞蹈艺术工作者们处于一个极易迷失自我的十字路口。我们一方面需要以开放的心态与国际接轨,接受西方文明的养分,并让承载着民族文化结晶的中国舞蹈艺术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又担心在国际交流中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丧失本土舞蹈文化的独立性。于是,跨文化舞蹈交流与传播的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研究。

一、中国舞蹈与世界文化的接触、碰撞由来已久

在中国古代,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不仅开通了“丝绸之路”,也开启了中西舞蹈文化交流的历史篇章。四夷乐、胡乐胡舞、角抵百戏丰富了中原乐舞内容,汉代乐舞的形式多样化、景象大繁荣正是得益于“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与传播”。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兴盛的娱佛乐舞,亦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那些具有浓郁西域风情的佛像、人物、“飞天”和“反弹琵琶”等舞姿,至今仍被完好地保存在敦煌石窟壁画之中,见证了中外舞蹈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史实。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影响从来都是双向的,中国乐舞《春莺转》《兰陵王》《佳人剪牡丹》等在唐宋时期已传入日韩,对于日本、朝鲜、韩国的舞蹈文化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近现代,特别是民国初期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是中国与外来舞蹈文化交流频繁的年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受到冲击,为寻求救世良方,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主张向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以强大自己。在“西学东渐”的时代洪流中,西方舞蹈文化被带到了中国:俄国侨民在中国开设芭蕾舞培训班;中国都市市民热衷于跳交谊舞;包括圣丹尼斯—肖恩舞团、莫斯科邓肯舞蹈团在内的西方艺术团体频繁访华演出;中小学学堂舞蹈课翻译使用外国舞蹈教材;以及留学归国的舞蹈家裕容龄、戴爱莲、吴晓邦等人的艺术活动。可以说,这一时期西方舞蹈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国现代舞蹈演艺和舞蹈教育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与此同时,梅兰芳与圣丹尼斯的同台演出和出国访问,黎锦晖、梁伦的南洋演出,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善舞的民族。

二、目前,中国民族舞蹈在对外交流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

1949年建国后,中外舞蹈文化交流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从《飞天》《荷花舞》等中国民族舞蹈获得国际金奖被世界认可,到西方芭蕾绕道前苏联全盘引进,并与中国民族传统舞蹈相碰撞相交融而产生的大量舞剧,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几年里,中国人以兼容并包的开放心态参与世界文化交流。各国不同舞种、不同风格的舞蹈大师、一流舞团纷纷到访中国演出。“跨文化舞蹈交流”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同时也存在中国民族舞蹈的“西化”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文化身份认同危机”。

1978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艺术团首次登陆美国,在巡演30场民族民间舞的同时,与美国现代舞蹈家们进行交流,这次行程让中国舞蹈家在原有俄罗斯芭蕾基础之外看到了广阔无限的可能性,而且直接影响了中国民族民间舞“元素”教学理念的形成,间接影响了一批舞蹈作品的问世。中国古典舞,毫无疑问是能够反映中华本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舞种,它来自于对于我国传统乐舞文化的挖掘与继承。

但是,在其创建与发展的过程中,也曾经两次受到来自于不同文化语境的不同舞种的影响。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舞蹈家根据戏曲身段、史料文物中的舞蹈形象,创建中国古典舞学科时,借鉴了西方芭蕾舞的训练方法。第二次是20世纪80年代,现代舞传入中国,一些舞蹈编导借鉴现代舞编舞技法进行创作,为中国古典舞注入了全新动作语汇。今天,全国各地的大小舞团,舞者们大多以芭蕾基训作为每日的“必修课”全国各地的舞蹈院校在招生时也盲目照搬了西方芭蕾对于肢体条件的苛刻标准;中国古典舞里芭蕾的脚下动作和现代舞编舞技法所创造的“颇具现代感的古典舞动作”,更是令我们对于自己的本土舞蹈产生了“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分析中国民族舞蹈“西化”现象的产生,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应该给予客观、辩证地看待。首先,向西方先进舞蹈文化学习,吸取其养分,甚至“洋为中用”是建国初期“百废待兴”时代背景下是“历史必然选择”。为了迅速改变落后状况,中国舞蹈家们不得不大量地借鉴于西方芭蕾舞系统化、科学化的训练体系和现代舞实用化的编舞方法。第二,在“亲苏反美”的特定政治环境下,我们盲从于前苏联的一切,认为“什么都是苏联的好。”“芭蕾代表人类舞蹈的最高成就”“舞剧是舞蹈的最高形式”,在这样的狂热心态下,自然忘记了中西方舞蹈中存在着诸多差异和中华民族“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美学理想。

三、我国目前在舞蹈文化的进出口中处于弱势地位

跨文化交流的最终目的是双向的文化互动,而不是单向的文化导入。遗憾的是,目前我们在中外舞蹈的进出口方面,尚处于弱势地位。中国舞蹈文化并没有在世界上广泛传播、推广。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我们过去往往将其归咎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政府推动的不力、艺术资助的缺乏等,这些问题确实客观存在,但是,仅仅看到这些并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事实上,我们对于中外舞蹈的市场的需求缺乏调查分析;对于中外舞蹈审美习惯的异同、“文化冲突”的解决等跨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基本问题更是缺乏研究,一切尚处于盲目状态之中。因此,跨文化舞蹈交流与传播研究对于中国舞蹈文化“走向世界”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且任重而道远。

现阶段,我们必须正视中国舞蹈在国际交流中的弱势地位。一方面,保持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紧跟时代审美步伐。另一方面,自觉坚持自我文化的独特性,不盲目跟从于“西方”。“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坚持“母文化”的民族性、独特性我们从能在世界舞坛之上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但并不是一切“民族的”都能成为“世界的”,我们在舞蹈艺术的对外交流与传播中,必须克服以往的“盲目性”遵从民族艺术——世界艺术的发展规律,尊重他国观众的审美习惯,以“共同美感”“普适价值”的塑造来引发“文化共鸣”,从而打动世界各国的观众。

四、跨文化舞蹈交流与传播研究带给我们的启示

(一)正确看待中国民族舞蹈在与国际交流中出现的问题

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通过对异文化的体验、评价并在本土文化与异文化的比较中形成自己新的社会文化认同感。也就是说,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的文化与艺术都会在与世界的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的内容。跨文化的艺术交流与传播,不同民族之间舞蹈的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本来就是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民族艺术”并不在历史中凝固,而是在时代中演变延续,不断生发出新的内容,构成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脉络。因此,中国舞蹈在不同时期被注入新的内容实属正常现象。但是我们缺乏清醒的文化坚持意识,过分地强调异文化的导入,甚至渐渐被其同化,使自己的本土舞蹈文化面临认同危机,则违背了跨文化交流的理念。

(二)科学引导中国舞蹈“走出去”,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跨文化舞蹈交流与传播研究对于中国舞蹈文化“走向世界”具有现实意义。通过分析文化与交流的关系,比较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寻找“冲突点”并将其剥离,探讨解决途径,有助于中国舞蹈早日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民族舞蹈之林。通过研究分析笔者发现:

第一,在对外文化交流中,舞蹈题材的选择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考虑到信息接收方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水平。利用人类共同审美情感与普适性价值引发“文化共鸣”。以中国芭蕾《二泉映月》和《末代皇帝》为例,辽宁芭蕾舞团外事部门的负责人马林女士曾与笔者谈起过辽芭这两部镇团之作的海外市场情况。《二泉映月》在国内演出上百场,海外演出为“零”,原因在于外国人看不懂。而《末代皇帝》则能够满足不同国家观众的审美需求,曾受邀出访奥地利、法国、澳大利亚、西班牙、德国、意大利、韩国等目前演出场次50余场,受到普遍欢迎。

第二,“芭蕾”在跨文化艺术交流中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一优势一方面来自于其作为舞蹈艺术“非文字语言”的属性,与“形式美感”的特征。它可以跨越不同国家之间语言理解的障碍。另一方面,芭蕾舞这种来自于西方的世界性艺术,本就具有各国观众均熟悉的国际通用的语言体系和审美标准。因此,它与其他舞种相比,更易于跨越审美习惯与文化的鸿沟,被世界各民族所普遍接受。中国芭蕾(中国题材的民族芭蕾舞剧)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最佳艺术媒介,有利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因此,理应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中受到更多的关注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流(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研究的是文化与交流的关系,特别是文化对交流所产生的影响。涉及到的主要方面有:比较两种文化的异同,寻找“冲突点”提出解决途径;文化的延续与变迁,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依附与文化自立等问题。其中,“文化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流的关键因素。文化与艺术的跨国家、跨民族传播,难度主要来自于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存在着语言的障碍、审美和文化的鸿沟。舞蹈,作为一种承载着人类思想文明、民族文化结晶的身体语言。它具有“非文字语言”的属性和“形式美感”的特征,易于克服由语言理解障碍和审美习惯差异所引发的文化鸿沟。因此,舞蹈艺术在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欧建平.中外舞蹈交流30年[J].艺术评论,2008.12.15.

[2]欧建平.中外舞蹈交流中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J].艺术评论,2013.01.04.

[3]隋岩.全球化语境中的跨文化交流[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1.09.10.

[4]关世杰.谈传播学的分支──跨文化交流学[J].新闻与传播研究,

1996.03.30.

[5]姜琳.文化差异性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

2008.09.20.

作者简介:王子沂(1986—),女,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舞蹈学。

猜你喜欢
跨文化舞蹈民族
我们的民族
学舞蹈的男孩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冰上舞蹈搭档
舞蹈课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多元民族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我和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