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独特的自然环境构成巴渝民俗生活,滋生重庆民间剪纸艺术。文章从地域文化的载体、民俗生活的反映、思想情感的表达三个层面探讨重庆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属性,凸显重庆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重庆剪纸;地域文化;民俗生活
民间剪纸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文化艺术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剪纸源于民俗生活,在民俗活动中广为流传,在千年的发展传承中,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呈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中国民间剪纸文化体系中,重庆民间剪纸具有深厚的巴渝文化特色,集中反映了巴渝民俗风貌,2009年与山西、陕西、吉林、江苏、浙江等13个省市的剪纸作为中国剪纸联合申报项目,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批,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研究梳理重庆民间剪纸的地域文化属性,对重庆民间剪纸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域文化的载体
地域文化是人们在特定地区或地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生产活动而形成的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方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华民族的大文化圈内,民间剪纸创作的思维方式相同,各地民间剪纸总体上有共同之处,但不同地方的文化有一定的差异,而剪纸作为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形式,不同地方的剪纸在艺术语言和艺术风格等方面也具有较大的区别。如我国北方的剪纸粗犷豪放,强调造型的简约与形象的写实,南方剪纸玲珑精致,追求细节的雕琢与形象的写意。另外不同地方的剪纸表现题材不同,文化内涵也不同,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这些不同地方的民间剪纸从不同侧面反映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社会风俗、思想情感与审美取向,构成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重庆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重庆为中心的古巴渝地区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重庆依山傍水,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活习俗孕育出重庆独特的巴渝风情,如依山就势建造的吊脚楼、巍峨壮丽的三峡景观、享誉世界的大足石刻、历史浓郁的古镇遗迹等,这些巴渝风情反映着重庆历史文化积淀和重庆人民的伟大创造,是重庆地域文化的经典。
人民群众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活动的参与者,也是文化成果的享有者。只有创作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艺术品,才能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地域文化的辐射作用,实现地方文化的繁荣发展。重庆民间剪纸秉承这一理念,创作出一系列具有地域文化特质的作品,如黄继琳的《嘉陵江畔》《三峡》系列、《山城民居》系列剪纸,张明志的《重庆十二景》《重庆古渡口》《重庆老城门》《重庆吊脚楼》《古镇磁器口》等剪纸,以重庆的地域环境为视角,展现重庆代表性景观,成为重庆对外宣传的名片。
二、民俗生活的反映
民俗又叫民间风俗或民间习俗,是指一个民族或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在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中,有人民群众创造的各类民俗文化,这些民俗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还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民俗反映了民族发展历史及民族文化精神,体现了民族社会心理和文化取向。民间剪纸以民俗生活为基础,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与民俗活动有紧密的联系,民间剪纸的内容与形式充分地反映了民俗生活的各种事象,与民俗文化互相交织。
重庆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民风淳厚古朴、具有鲜明特色的民俗生活,如重庆火锅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码头文化,重庆火锅最早为朝天门码头的船工和纤夫为了饱腹和驱寒祛湿,采用粗放餐饮方式催生的特色饮食,现已遍布全国并走向世界。重庆又名“山城”,楼房依山而建,道路坡坎交错,搬运货物只能依靠人力脚夫,他们依靠一根棒棒,挑起重担,为千家万户提供了方便,被人们亲切地叫做“棒棒军”。这些民俗生活成为地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
民间剪纸根植于民间百姓生活沃土之中,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样式。人们的生产生活为民间剪纸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地域民俗风情和传统生活习俗成为剪纸艺术创作的源泉。在重庆堰兴剪纸中,很多作品以民俗风情为主题,表现地域生活情趣,有强烈的人文气息,如张明志的剪纸作品《山城棒棒军》《山峡纤夫》《重庆火锅》、梁素的剪纸作品《坝坝舞》等。
三、思想情感的表达
民间剪纸是广大劳动人民为了满足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作的民间艺术形式,它不受社会功利思想的制约,体现了人们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表达劳动人民最朴素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诉求。民间剪纸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文化特色,以祈祝平安、希冀美好为共性心理,表达人们对平安幸福、延绵长寿、生活富足的朴素愿望。
民间剪纸艺人为了表达思想情感,受中国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影响,往往采用观物取象的通感联想方法,通过意象造型手法表现主题。意象造型是思想过程与视觉创作的共同体,是观念和情感的表述方式,其意是内在思想,其象指外在形态,在创作过程中追求以意写形,借用意象化的形态表现主观的思想情感。
民间剪纸的意象造型手法较多,如“象征赋意”“谐音取意”等。“象征赋意”是运用典型的事物,根据其性质和特点,赋以其吉祥寓意,使之从客观事物中分离出来成为吉祥观念的替代物。“谐音取意”是利用汉字同音不同字的特点,将某些难以表达的吉祥语或吉祥观念运用与之谐音的事物来表现,使人产生联想,通过“谐音假借”“因音象形”“语义双关”的手法突出主题。这种表现手法在漫长的文化传承中已经形成一种程式化体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重庆民间剪纸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借鉴吸收北方吉祥造型观念,传承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也较好地运用民间剪纸的意象造型手法,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对祖国繁荣发展的歌颂。如重庆工艺美术大师梁世惠的剪纸作品《和和美美》,通过几只憨态可掬的熊猫在树上玩耍嬉戏,表达对和美生活的赞颂。黄继琳的剪纸作品《和平幸福》,运用对称剪纸的表现形式,通过小孩放飞和平鸽,表现人类对和平幸福这一永恒主题的期许。在周定洲的剪纸作品《繁荣昌盛》中,孔雀悠然自得、栩栩如生,周边繁花似锦,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剪刻手法精美细腻,具有南派剪纸的特征。另外重庆其他剪纸作品《珍贵吉祥》《春色满园》《龙凤双喜》等,也从不同侧面运用意象造型手法表达人们的思想情感。
结语
独特的自然环境构成巴渝民俗生活,滋生重庆民间剪纸艺术。重庆民间剪纸立足重庆地域文化的根基,传达思想情感,体现巴渝人民勤劳、质朴的精神品质,无论是民俗风情剪纸还是吉庆剪纸,都真实再现了生活情境,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
注释:
*本文为重庆文理学院重点研究项目“重庆民间剪纸地域性文化特质研究”的研究内容(项目编号:Z2012MS06)。
参考文献:
[1]傅作仁,王益章.中国剪纸艺术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
[2]曹国洪.剪纸动画文化意蕴探微[J].电影文学,2010(24).
【曹国洪,重庆文理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