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治国
一天,我读到某小学语文杂志上的《我是魔鬼老师》一文后,心中滋味杂陈。这篇文章的作者,模仿管建刚老师作文训练系统布置“恐吓”作业,让学生捕捉内心体验来写作,在自己的班里“活学活用”了一次。作者共布置了十二项作业,从第一项的“认读‘生字表一所有生字”到第十二项宣布“以上作业全部作废”,一项项如山的作业劈头压下去,学生经历了怎样的内心煎熬?
都说“模仿是最高的崇拜”。该文作者说,布置这样的作业是因“喜欢管建刚老师的作文训练兵法,真是样样奇,招招鲜”。管老师布置这样的作业只有四项,而该老师似乎是为了加大“恐怖”的力度,整整布置了十二项。大概这班学生平时很听话,教师一路布置下来还顺溜。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到了第十一项时,“学生们再也不顾我的清规戒律,大喊大叫,怨声载道,‘天哪,妈呀的声音此起彼伏”。
管老师用布置“恐吓”作业的形式来指导学生写作,确实匠心独运,但我却一直没敢效仿。原因是我自己比较胆小,即便已过而立,仍不敢一人独自在家,害怕独自走夜路,追溯源头概因从小听多了狐仙鬼怪的故事。我担心处于童年期的小学生,定会有人因这样的“恐吓”作业而禁受不住。“恐吓”或许为教学开了方便之门,但它显然不能为学生创设一种轻松安全的情感氛围,处于“恐吓”边缘的孩子能否真正获得智慧,很让人质疑。无独有偶,笔者在另一小学语文专业杂志上看到某名师这样引导学生理解“沮丧”的案例——
师:理解的同学举手。(少数人举手)不理解的同学举手。(多数人举手)
师:(生气状)不理解这个词的站起来!站好!还有人笑!你们不理解这个词,说明你们的课前准备做得非常差,今晚罚你们回去在字典上查这个词,把意思抄写一千遍!
(生低头不语)
师:这里面有没有班干部?
(一女生举手)
师:说说你的感受,舒服吗?
生:不舒服。
师:难过吗?
生:难过。
师:但是敢不写吗?
生:不敢。
师:好了,刚才开个玩笑。你们此刻的心情,就叫“沮丧”。都坐下吧,刚才老师是逗你们玩呢!老师哪儿能罚一千遍,十遍都不能罚,否则老师就太缺少师德了!
我以为,上述教师煞费苦心“营造”的教学情境,难免会让学生和旁观者有“逗你们玩”之感。学生经历“恐吓”“沮丧”与“释然”之后,即便写出生动活泼的作文(或理解了词语),他们是不是还会觉得原来为写作文或理解词语大人可以逗小孩,那小孩可不可以逗大人?哪一天为写出“惊天动地”的作文他们是不是也可以打电话报警,开玩笑说自己被绑架了?如此教学成了一场闹剧,何来教的尊严与学的愉悦?
天才少年卡尔威特在回忆其父的教育方法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从不允许母亲或保姆给我讲幽灵、恶鬼、地狱、妖怪之类恐怖迷信的故事,无论我哭闹得多么厉害。”我想,如果小时候我没有听那些恐怖迷信的故事,我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胆小。小孩子的心性极其柔弱,虽然教室里出现的“恐吓”与“沮丧”最终被告知是假的,但谁能保证不会在他们心里留下抹不去的阴影?
孩子们的智慧之花不可能在充满恐惧的悬崖上绽放,教师应该为他们倾心打造愉悦的课堂。课堂是师生生命拔节的地方,这里更多的应是爽朗的笑声和轻松愉悦的对话。
(作者单位:安徽安庆市石化一小)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