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形势与政策课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大学生必修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阵地。本文基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制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有针对性的提出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程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英文摘要:Situation and policy class is a compulsory course for the country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in situation and poli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of the main channels and positions.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situation and policy" teaching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targeted puts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the curriculum reform
The key words:Situation and policy course The state countermeasures
国家教育部于1987年正式提出“要在普通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自此《形势与政策》課以必修课程的性质在全国各大高校广泛设立,它以其重要、特殊、难度大为特色,结合时效性和理论性的特点,广泛结合国际国内外的现实形势,涵盖国情、党的理论知识等主要内容,这门课程的开设很好的帮助大学生提升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但是由于课程建制的不成熟、课程难度较大,导致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这不少的问题: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模式单一化、学生认识程度不够好等。那么如何积极面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的现状,使其更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是摆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课题。
1 《形势与政策》在高校开设的必要性
古今中外,任何国家的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国民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和研究,而我国把这种重视程度上升的一个新的高度。2004年11月,由中宣部、教育部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正式出台,文件中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方式、课程设置、课程性质与地位都做出了明确规定,不难看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形势与政策的教育工作。
作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品德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必修课的形势在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里呈现,有其不可替代性。《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是学生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学生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尤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的主要阵营。学生通过本课程的系统学习,对于爱国主义热情的激发、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的增强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工作的良好开展,有利于不断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诸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党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等系统的理论知识,能够拥有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辩证看待问题的思维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滚、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达到以德育人的目标;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力和辨析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组织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2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制中的现状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自开设以来,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开拓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大局意识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门课程同时存在着师资力量、教学模式、学生重视度等方面的问题。根据一项有效的调查显示,某高校在校学生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开设是否有必要这一问题的回答结果是:58.8%学生认为没必要,23.1的学生认为随便,仅有18.1%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形势与政策》课程建制中存在着系列问题。
2.1 师资力量专业化程度偏低
师资队伍的构成大都有随意型、拼凑型、临时型特点。仔细研究当下各大高校形势政策课程科任老师的特点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老师并未有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等与该门课程相关的专业知识背景,反而是有各个职能部门、辅导员老师等任意拼凑的师资队伍,在教学的过程中就缺乏专业、连贯和系统性。
师资力量的科研投入薄弱、教学能力欠佳。基于师资配备的特点,现有的科任老师并不精于此学科,自然在理论研究的深入性、学术研究的投入力量上都远远不够,老师在授课前的准备不够充分和系统、授课过程中缺乏深度、授课之后对于知识的补充和学生的辅导不够,课堂的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也会因此种种大打折扣。
2.2 教学模式单一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在当下的课程教学中,教学模式极具单一化。主要表现在:授课方式单一,以老师为主导的传统纯讲授授课方式占据主导地位;授课内容简单,照本宣科,课程内容缺乏时效性、未能结合更多的时政热点;课程考核模式,沿用传统的开卷或者论文写作的方式,局限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学习兴趣。
2.2.1 授课方式单一
授课形式仍旧停留在最为传统的“说教”模式,多为老师全程主讲、与学生的互动过少,而这门课程理论知识过多,靠传统的单一化授课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形成课堂氛围的死板和呆滞。另外,现阶段各高校的形势政策课大都是大班教学,一节课的授课学生达到100人以上,在授课过程中,多为老师包揽全场,“大课堂、满堂灌”的授课方式占据了当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授方式的核心地位。这种授课方式,严重的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减少了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度和对知识的把握能力。
2.2.2 教授内容简单
该门课程在时下的教学应用中,往往在大班教学的背景之下,采取专题教学的方式,而其主要的讲解内容都是传统模式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没有很好的及时的结合当下时政热点,更没能深刻的帮助到大学生正确认识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觉悟方面的重要性上显得不够。
2.2.3 课程考核模式陈旧
据分析,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为论文写作,且论文写作不仅会限定写作内容,局限学生的写作思维。学生在完成课程论文的方式上,也都采取网上下载、平凑、不加任何思考的模式,这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上把握;另外,部分院校开始采取开卷的考试方式,且开卷试题大都不具有专业性和连贯性,多为老师们随机考查,并在考前适当勾画过重难点,试题的开放性和创新性不够,学生学习会显得过分被动、呆板,知识的学习能力偏低。
2.3 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
诸多高校从形势与政策课成的开设、师资力量、授课内容与授课模式方面都过分敷衍,课程开设具有太多的随意型,没有一套成型的授课模式,更谈不上课程的长远规划和学科建设的高度。从上至下对课程的模糊定位,极其不利于该门学科朝好的方向发展,且严重减退学生学习的热情。
2.4 学生自身重视程度不够
学生在对这门课程学习的反应上大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认为该闷课程属于非专业课,可学也可不学;第二,反正考试基本都能过,上不上课都无所谓;第三,学校老师都不认为这门课程重要,也学不到什么实在的知识。基于以上的认识,学生在课程的学习上往往更加敷衍,自身重视程度的缺乏,既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最基础的理论知识,就更谈不上社会实践和良好价值观的培育。
3《形势与政策》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1 夯实师资力量,共营良好的教学大环境
确保形势与政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一支强有力的教室团队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重塑教师队伍的构建,成立专业性较强的形势政策课程教研室,吸纳一批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等有相关背景的老师作为主要的师资力量,同时可聘请相关知名教授、专家以及学校内部颇有权威性的专家为学生做专题讲座。
制定详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有计划、有目的性地选取可授专题,以固定专题为主线,热点时政为辅线,有针对性结合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形势与政策课程教研室需要对本课程的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以及课程授课内容等有明确、创新性的规划,避免课程授课的随意性,对教材、选题都必须有更加严格的要求和规范,才能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
3.2 开启多元化教学模式
融和小班教学。传统的形势与政策课程都以大班教学为主,现下当多结合小班、专题的思维,确保学生课堂参与度,以及对知识的掌控能力。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导课堂,提升学生自我学习和自我研究的能力,在不断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完备自我的课堂实践能力。
开展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能够尽快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并把理论知识变成广泛的实际应用。实践教学的模式可以通过校内校外结合开展的方式,在校内,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开展主题演讲、专题讨论、知识竞赛等方式;在校外,紧密结合课堂内容,开展参观红色基地、深入社区等活动。
以新媒体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新媒体教学已经在当下的大学课堂广泛流行,我们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上,也可以尽可能多的应用到这种教学方式,将纯粹语言文字式课堂转变为有图像有影像的教学模式,利用这种较为高校的只是传播方式,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更加轻松。
更新考核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在考核方式上,以闭卷、开放性考试等方式取代传统意义的开卷、论文的模式,注重过程考核,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意识层面和根本观念上,引起对本门课程的重视。
3.3 提高课程的重视程度
一方面,学校层面务必高度重视本门课程。学校必须从成立规范性专业性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研究室,并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设置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重视教学内容的选择、指定教学秩序的先后顺序,设定规范的教育方法和课时安排。另一方面,学生需要从本质上引起对形势与政策课课程的重视,这需要学校的大力宣传,需要老师的积极正向引导,也需要学生自我意识的不断丰富和培养。全方位明确课程定位,提高课程的重视程度,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
形式与政策课程在高校教育中占据重要位置,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本门课程的改革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需要不断补充自身的政治素养训练,培养应有的政治敏锐度,时刻关注关心国内外的形式,能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参考文献
[1]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4(10):151.
[2] 教育部社会思想政治工作司.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 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2004)13号.
[4] 文军.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与思考[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007,(10).
[5] 李蘭兰.如何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的实效性.世纪桥.2006(9..)
[6] 余华.新形势下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体系构建[J].社会纵横,2007(7)
[7] 孙洪艳.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成人教育,2009(11).
作者简介:吴双,1988年4月生,女,汉族,籍贯重庆,硕士学位,现供职于重庆师范大学,辅导员,初级职称,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