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蝴蝶
一
清代文坛上,赵慈是一朵盛开在大明湖畔的莲花。她自幼生活在文学气息浓厚的家庭里,故而聪慧颖悟,才华过人。
在赵慈五岁时,父亲被削职还乡,赵家逐渐衰落。那年,赵慈跟随一家老小从繁华的长安迁到淄博,过起了清贫日子。
五岁之前的记忆随着时光流逝,赵慈已想不起,只记得气势雄伟的长安城里曾有过古朴清幽的赵府,还有她儿时的身影越过那朱红的围墙。之后的赵慈,不再是长安城内人人皆知的小才女,而是小女子赵慈。
光阴似箭,转眼赵慈到了出嫁的年龄,经亲戚介绍,她和济南儒生朱崇善订了亲。还没见到朱崇善之前,赵慈和许多女子一样,只凭借书中对爱情的描绘,猜测各种可能会出现的邂逅,遥想一个模糊的身影。
赵慈从别人口中得知,朱崇善是个性格沉稳、话语不多的才子。朱家在济南算不上富豪,但和赵家相比,还是富有的。这时的赵家已是破落小户,给赵慈的嫁妆只有两个香樟木箱和三匹绸缎。和姐姐们相比,赵慈的嫁妆显得寒酸很多。
出嫁前夜,姐姐们看着妹妹的嫁妆疼惜不已。父亲看着自己最心疼的小女儿就这样嫁出去了,万般无奈,只是长叹一声。
二
赵慈就这样带着家人的疼爱和怜惜,嫁到了朱家。
结婚后的第五天,正巧朱家院子里的樱桃熟了,朱崇善特意为赵慈采摘了两颗鲜艳的樱桃,却又故意把樱桃和山楂搁在一起,问她分得清吗,赵慈说只有你才分不清。没想到朱崇善却说,分不清是因为看她看得迷糊了。赵慈听了,第一次在他面前笑了。看着赵慈灿烂明媚的笑容,朱崇善的心似乎被什么戳了一下,再也没忘记那一幕。
在朱崇善久久的凝视下,赵慈羞红了脸,掩袖而去。路过庭院小花池时,她顺手摘了一朵月季和一朵玫瑰放在案台上,故意问朱崇善那是什么。朱崇善说只有她才分不清楚,把月季和玫瑰混淆,说完对着她暖暖地笑了。就这样,陌生感悄无声息地消退,淡淡的恋情在缓缓靠近。
此后的日子,赵慈感觉到在这个陌生的大家庭里,身材并不高大的朱崇善十分喜欢她,事事都维护她,让她感觉到幸福和快乐。
好男儿志在四方,赵慈明白,也不想束缚他的天性,她亲自为他整理行囊,将每一分叮嘱与牵挂缝进他的长衫,纳进他的鞋子。
是怕他迟归吗?当然怕,但她更怕自己成为他的负担。男儿本该行五湖四海,阅山河百川。但赵慈相信,当他看过了世界,家还是他回归的地点。
朱崇善离开后,赵慈便独自居住。一对新婚夫妻,因为不能长相厮守而饱受相思之苦。这样的故事,她在传奇戏曲里见过,但没想到她也会亲身经历。
对于秋天的记忆,赵慈只停留在和朱崇善一起的时候,而此刻的秋天没有了他诗句中的唯美和空灵。清冷孤寂的夜晚,在幽深的院落,轻轻的风似乎显得更加寥落。
三
转眼又是一个清冷秋天,赵慈的生日到了。可陪伴她的唯有闲愁萦绕,满腔愁思哀情凝成一首《卜算子》:
玉露侵空阶,落叶堆荒径。风雨连朝不放晴,故把秋光迥。孤雁唳长鸣,素月悬清影。桂谢荷枯次第归,谁伴黄花冷。
赵慈不知此时的朱崇善对她的思念早已泛滥成灾,他正在赶回济南的路上,一路快马加急,渴望在她生日前赶回。一路风景,朱崇善已无心游览。
这是赵慈结婚后第一次在婆家的生日,朱崇善知道她一定渴望着他的归来。可上天似乎有意考验她们,眼看就要到家时,朱崇善的马被撞伤了,只能在驿站休息一夜。
那夜,月儿很圆,照着斜倚西窗的赵慈,照亮了她写满失落和惆怅的双眼。那夜,月儿很冷,缕缕银光撒进朱崇善驿站的窗,他记得去年今日是赵慈嫁过来的日子。那夜很长,长得让朱崇善刻骨铭心,他暗下决心此后一定会陪她度过每一个生日,走过一生一世。
次日,朱崇善赶回家中,看到赵慈昨日作的那首词,满心愧疚的他一直留着,每看一次,他的心都会隐隐地疼。
他愿意为赵慈慢慢融化世间云雾,散落成装饰她心窗的烟花,哪怕只是一秒便溅落成泥。而赵慈也愿意为朱崇善化成一缕清香,愿意为爱而放弃世俗里所谓的灵秀,成为一个整天围着灶台转的小女人。
或许,对于两个深爱的人而言,最好的方式不是书写多少华美的文字,而是和爱人心心相印,永不分离。
后来的日子,朱崇善一直守护着赵慈。
慢慢地,赵慈发现朱崇善有个嗜好—爱喝茶,他特别喜欢在朱家庭院后的竹林下静静品茶。
所以只要他回来,赵慈都会亲自沏一壶热茶,在月夜陪着朱崇善一起静看月华笼罩,默默品茶,聆听窗外风声。
朱崇善说,静能生智;赵慈说,夜能生情。
再寂寞的夜,也会因一轮明月而雅致有趣,月也会因他们的守望而富有诗意。
赵慈开始眷恋那竹林,每次和朱崇善一起坐在竹林时,她总是喃喃地说,如果能永远这样彼此偎依,该多好。而朱崇善也总是握着她的手,挨着她的脸颊许久,轻轻地说:没有俗世,只有我们。
赵慈不喝酒,也不知道喝醉是什么滋味,但她却常被朱家庭院里的一壶月光灌醉,不愿清醒;被朱崇善温柔的眼神灌醉了,不知伤痛。婚姻对于赵慈而言,是全新的生活,也是她另一种美好的体验。
当然,相处久了,朱崇善也知道赵慈喜欢写诗。朱崇善说,不愿看到她素荷双影吟断肠。所以有一天,朱崇善在外面看见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回家后就对赵慈说希望能为她建一个隔离红尘的楼阁,让她在那里把细水长流的日子都写进诗里。
在他们第一个孩子三岁时,朱崇善真的在竹林深处建了一个小楼阁,起名为“林墨居”,意为建在竹林深处点染笔墨的久居之地,也是赵慈和朱崇善最喜欢的地方,他们相爱的点滴都在这里收藏。
赵慈百般感动,搬进“林墨居”的第一晚,夜色如水清冷,她提笔写了一首诗:“夜深庭院寂无声,花底微风蟋蟀鸣。侧卧玉床清梦觉,风吹修竹上帘旌。”
都说相识容易相爱难,相爱之后的百般滋味更是有苦也有甜。此时此刻的赵慈,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想要的幸福。朱崇善给予的家,虽不算富裕,但有滋有味,让人觉得安稳舒坦。
四
在赵慈怀第二个孩子时,朱崇善常因公外出,但不会长过一个月。看着他来去辛劳,日夜奔波,人日渐消瘦,赵慈心疼地说他忙完再回也不迟。但是朱崇善却说:没有你的地方,无心多留。
那年六月,朱崇善受浙江友人邀请,参加五年才有一次的诗社聚会。浙江诗社是群龙聚首之地,对于这样盛大的宴会,朱崇善不想错过,就带着赵慈一起前往。
然而谁也没想到,杭州湿气很重,使得原本就身娇体弱的赵慈水土不服,导致怀胎六月的孩子没了。这让赵慈倍受打击,一蹶不振。看着日渐憔悴的妻子,朱崇善满是自责。
难道这就是他给予她的幸福?他说要照顾她一辈子,可如今眼前面黄枯瘦的赵慈还是当初不施粉黛却颜色如霞的女子吗?
从浙江回来的赵慈,不复当初的细润如脂。她弱不禁风的身子,每日需要药物护理,才能维持正常生活。赵慈从不说,朱崇善却更加内疚。
从那时起,朱崇善就守着赵慈,照顾她的生活起居。赵慈每日的饮食,也成了朱崇善最关注和忙碌的事情,直到赵慈病逝。
三月,赵慈在桃红纷飞里带着不舍走了。八月,朱崇善在金桂飘香里随赵慈去了。相隔五个月,他们在奈何桥上相约,继续前缘。
25年的光阴,25年的陪伴,半世风流半世爱恋,注定了彼此要浓缩成一阕阕清词,相约百年。
或许,爱情最美的是遇见,然后就是平淡之笔,和婉之音。如果重新再来,赵慈依旧会在大明湖畔,在如水深远的夜,想想这些不起眼的细水长流,她嘴角会有一丝浅浅的笑溢出眼角,等着朱崇善的出现。任凭大明湖畔水碧似染,舟船如梭,夕阳如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