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想 康青芳
摘 要:楚剧音乐改革,始终伴随着楚剧的成长,楚剧音乐的表现力也因此而不断地拓展。历史的经验证明,音乐改革的成败决定着剧种的兴衰。要振兴楚剧,就必须坚定不移地、持续地实施楚剧音乐改革。每个剧种因为自己形成的历史原因不同,以及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同,都有着自己的局限性,楚剧也不例外。客观地审视楚剧音乐的局限性,对于主观努力的方向具有引领性,也才能真正触及到楚剧改革的关键点。
4.楚剧音乐创新手段的局限性。审视一下孝感楚剧院团的音乐创作手段,大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把传统的楚剧唱腔移花接木,原汁原味地直接套用。这是孝感市专业剧团和业余剧团大量应用的一种类型。这一类型操作起来简便省事,就是照葫芦画瓢。这种相当于复制与临摹的创作手段,对于保存传统楚剧唱腔不被遗忘有着一定的作用。但遗憾的是,这是一种原地踏步的创作方法,对剧种的贡献是消极的。创新如同逆水行舟,“一篙不撑退千寻”。根据不进则退的原理,原地踏步的创作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倒退;第二类,是在传统楚剧音乐唱腔的基础上加以变化发展。在尊重传统楚剧唱腔的前提下,根据新的唱词内容的需要,做了审慎的思考与选择,并适当地吸收一些新音调,提炼人物主题音乐,用来丰富楚剧唱腔音乐的表现力。这一创新类型,既能较好地继承传统楚剧唱腔的基本形态和韵味,又融入了一些新鲜的听觉效果。因此能比较贴切地表现剧本的内涵,为楚剧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看到这一类型,音乐改革创新的步伐比较稳妥而不会“越雷池半步”。难以做到“浅中有深,平中有奇”(《艺概》)。既不能引起楚剧音乐质的飞跃,也不能赋予楚剧新的生命力。第三类,是在传统楚剧唱腔的基础上,经过作曲家的分析,提炼,重新设计,进行新的创作,从而产生出新的生命。在楚剧音乐创作中既不脱离传统,又不泥古不化:既善于运用传统、又能将传统形式加以变化;既对传统形式及其规律吃的很透,又能够用现代作曲技法融会贯通。这样的楚剧作曲家才能在楚剧音乐改革中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的自由境界。遗憾的是这类人才短缺,受人才的局限,让这类实践少之又少,影响了楚剧音乐的改革创新。
三、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音乐改革
楚剧音乐要改革,首先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这就需要大批能够实施音乐改革的专业人才,没有创新的专业人才楚剧音乐改革寸步难移。
1.楚剧音乐理论人才的培养。在正确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指导下,可以避免不走弯路或者少走弯路,增加楚剧音乐改革成功的概率。在现实中,楚剧院团重实践轻理论由来已久,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形成惯性思维,并直接导致某种刻板印象,致使楚剧音乐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公允。要么因人废事、要么因事废人。感性认识替代理性思考,个人好恶替代科学评价,从而严重阻碍了楚剧音乐改革前进的步伐。没有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难以成功的。因此,加强理论建设就必须培养与造就一大批楚剧音乐的理论人才。
2.楚剧音乐创作人才的培养。楚剧音乐创作并不是单有创作技巧就能完成的,他必须对楚剧的传统形式及其规律很了解。这就是说楚剧音乐创作人才仅靠音乐学院的培养还不够,还需要在楚剧院团接受再教育,积累对楚剧的认知水平。因此,楚剧音乐创作人才需要从两个方向进行培养:一是从音乐学院毕业再到楚剧院团接受再教育;二是长期从事楚剧音乐创作实践,再到音乐学院系统进修。同时,楚剧音乐创新人才还需要具备标新立异的胆识、科学而而坚定的求索精神、勤奋而努力的工作态度等基本品格。
3.楚剧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音乐唱腔需要靠人的演唱来体现,再好的唱腔设计没有声乐表演者的再创造,就无法达到音乐创新的目的。过去的演员,没有条件学习声乐,只能靠模仿,靠灵性,凭感觉,吃老本,虽然有人唱得很好而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但这只是凤毛麟角的个例。
以上是笔者对楚剧音乐改革的思考,难免挂一漏万、失之偏颇。但楚剧音乐改革这一瓶颈不突破,振兴楚剧就没有希望,应该是有志改革者的共识。因此,我们要用创新思维超越自身的局限,超越我们的心理障碍,超越惯性思维模式。既要加强楚剧音乐改革的”硬件”建设,也要加强楚剧音乐改革的“软件”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用创新思维的多元化,创新手段的多样化,“与时俱进”,“适时变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与持续的楚剧音乐改革实践,就有可能“量变到质变”完成楚剧音乐质的飞跃,从而实现楚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1] 梁宗懊著.谭麟译注.荆楚岁时记译注[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