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蕾
摘 要:在19世纪初叶的法国巴黎爱出现了一本享誉世界的小说《基督山伯爵》,小说刚一出版就受到了众多小说迷的追捧,在20世纪末叶更是苏联的扎哈洛夫改编推向了大屏幕。在这部电影中大体上依旧保持了原著的基本思想理念和艺术表达手段,而另一方面却表现出了较多的异化,尤其是在人物形象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异化,引发了学者们的普遍关注和热烈讨论。可是无论如何,与原著的相去甚远,人物形象的异化事实是无法改变的。
关键词:基督山伯爵;人物形象;异化研究
众所周知,小说影视化就必定会面临改编问题。《基督山伯爵》的影视化当然也遭到了较多的改变,除却原有“惩恶扬善”理念的贯穿,人物形象的异化遭到了广大书粉的不满,比如原来信仰着天主教的基督山伯爵言谈举止无一不诉说着他无神论的观点,众多的女性角色也在改编中显得更加奔放自由,邓蒂斯和美茜蒂丝的情感纠葛,欧仁妮的人物冲突矛盾。本文就《基督山伯爵》影视化之后的人物形象异化展开讨论,不足之处还望大家批评,纠正。
一、《基督山伯爵》小说简要概括
《基督山伯爵》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的经典之作。其主要讲述了一位名叫爱德蒙.堂泰斯的大副因为船长的委托为拿破仑送信,却不料途中遭到三个小人陷害入狱。狱中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法里亚神甫,神甫教授了爱德蒙.堂泰斯很多文学、化学等知识,并且将藏于基督山岛上的宝藏告诉爱德蒙.堂泰斯。而爱德蒙.堂泰斯依托这些宝藏化名基督山伯爵,巧妙的惩罚了曾经陷害了自己的小人。
小说充满了浪漫的色彩,主线与副线不落俗套,剧情丝丝入扣,情节在贴合现实的基础上曲折离奇,让人深陷其中。故事情节新奇曲折,埋笔随处可见,结局出乎意料却又引人入胜,小说结构清晰完整,语言生动灵活,有着独特的文学魅力。小说开门见山,从刚一开始就把主要人物全部都呈现在读者面前,相比于主人公被害的经历,主人公的复仇过程是本书的重中之重,篇幅更是达到了3/4。但是,小说依旧保持了大仲马长期以来的脉络清晰的特点,将对三人的复仇写的浓墨重彩却不显雷同,彼此交缠却不显凌乱,所以说《基督山伯爵》被评为通俗小说的巅峰就顺理成章了 。小说刚一出版就收到广大读者的热评,其更是被翻译为几十种文字出版,多次被搬上银幕。
二、《基督山伯爵》中人物形象的异化
(一)邓蒂斯和美茜蒂丝的情感纠葛
在原著中,大仲马讲述了许多的爱情伴侣,其中既有马西米兰与瓦朗蒂娜和虽然坎坷但是却至死不渝的爱情,还有寡妇邓格拉尔妇人爱米娜不堪的情感过程。而最为让人记忆深刻的则是邓蒂斯和美茜蒂丝的爱情以及悲剧。在小说影视化的过程中,编剧在极大程度上保持美茜蒂丝原有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加大了其性格的丰满。
起初,美茜蒂丝是幸福的,拥有一个自己爱并且爱自己的人,美丽高贵,对爱情无比忠贞,可是后来的她却背弃了自己的誓言,甚至于嫁给了自己丈夫的仇人。虽然她有了金钱,有了地位,但是从邓蒂斯入狱的那一刻开始,美茜蒂丝和的心就死了。最后她离开了家,把全部财富都捐献出去,但是除了对儿子的思念,她一无所有。这个不幸的女人将用余生来对自己进行谴责。
我们无法确切的对于编剧抛开原著,邓蒂斯和美茜蒂丝爱情显露无疑的原因,因为按照现有东方的自重传统的观念看来,两人过于的离经叛道,其实放在电影起源地的苏联,两人情感的纠葛其实是很常见的,相比于我们国家的保守,在苏联等国看来未婚先孕其实真的不足为奇。编剧对于邓蒂斯和美茜蒂丝爱情的改编一来是为了加强故事情节的饱满,另一方面则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与爱好。
(二)欧仁妮的人物冲突矛盾
欧仁妮作为高等社会的产物,缺乏父爱,缺乏教育,也就养成了骄横莽撞的性格,正是父亲终生对于金钱的痴迷使得欧仁妮对于自由和独立的狂热的喜好,她甚至说,“独立,在我看来,比财富更可贵,它将渗透我的整个身心,直到成为我的本能。”
在小说原著里,欧仁妮虽然有部分偏冷漠或者骄横的性格,她厌恶一切低俗的社交活动,对父亲的厌恶让她对整个男性群体都有着抗拒的心理,但是你不能否认他的美丽聪明,不能否认她在性格上的饱满。而在改编过程中,编剧将她本身家庭的不美满、对现实的不满意最终选择修女彻底与俗世脱节写成了“大义灭亲”、把自身对于爱情的渴望与向往写成了“认匪作夫”,可以说,编剧直接的改变了欧仁妮的情感发展过程。
不过,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分析这个问题,无论是“大义灭亲”还是“认匪作夫”这些矛盾的凸显一方面使得邓格拉尔众的悲惨形象更为突出,由原来的富可敌国到最后的众叛亲离,讽刺意味不言而喻。而另一方面,由于电影中把她作为反抗旧势力的正面人物来说,相比于脱离凡尘最终变成修女,正面人物去反抗社会糟粕更能够得到大众的共鸣,可是无论如何,与原著的相去甚远,人物形象的异化是无法改变的。
三、小结
谈到大仲马就不得不提《基督山伯爵》,作为世界通俗小说的典范,《基督山伯爵》凭借其紧凑曲折的情节,生动通俗的语言不断的被搬上银幕。在小说改编的过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发生着变化。一方面,编剧对于《基督山伯爵》以及大仲马的解读不一,他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导致观念不同,而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的不断变更,这一问题也情有可原。无论如何,《基督山伯爵》这个巨作给予我们以视觉得享受以及对人性的思考,这也就足够了。
参考文献:
[1] 叶虎. 中西悲剧精神之比较[J]. 安徽大学学报, 2001 (5).
[2] 鲁明军. 谁之批判?何种现代性?——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重思与实践检省(1990-)[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