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晓彤
摘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并于2010年GDP首次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大一部分需要内需的拉动,内需则反映在居民消费上。消费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三大要素之一,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利用1990-2013年24的数据,选取了居民消费水平为被解释变量,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税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全民储蓄存款为解释变量,分析了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相关因素。最后根据计量分析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为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政策建议
一、引言
消费水平不仅对一国的经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国居民的生活质量。所以国家在制定政策时也应充分考虑倾向于拉动消费水平的增长。居民消费水平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只有清楚地了解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从来更好更快的发展经济。
然而,伴随着中国市场化加深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居民的消费水平却一直处于萎缩的状态。中国居民消费者的现状是: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后的30年的快速发展,如今已经一跃成为世界GDP排名第二的国家,中国的人均GDP也有所增长,但消费率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如果说中国居民的主要消费品是食品等生活必需品,那么恩格尔定律的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为什么我国居民消费率随着经济的增长下降。但是与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美国和日本相比,我国的居民消费率明显要低了很多。
二、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典消费理论回顾
1、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提出的绝对收入假说(Absolute Income Hypothesis):强调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其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消费函数通常表示为:
C=α+βY ( a>0, 0其中,C表示计划消费,Y表示现期收入,截距α表示自主消费,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斜率β表示边际消费倾向(Marginal propensity of consume,MPC),表示每变动1单位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变动额。
2、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杜森贝里于1949年提出的相对收入假说(Relative Income Hypothesis),认为消费者会受自己过去的消费习惯以及周围消费水准的影响来决定消费,从而消费是相对地决定的。
另外,相对收入消费理论还论述了消费方面的“示范效应”,即消费者的消费受到周围人们消费水平的影响,特别是低收入者因攀比心理、提高社会相对地位的愿望等因素而使自身的消费处于和收入不相称的较高水平,在社会收入增多的情况下自然就提高了短期消费水平。
3、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莫迪利安尼和布伦贝格共同于1954年提出的生命周期假说(Life-cycle Hypothesis)。
生命周期假说将人的一生分为青少年阶段、中年阶段和老年阶段(退休以后的阶段)。通常,在青少年阶段,往往会把家庭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消费,有时甚至举债消费,导致消费大于收入;进入中年阶段后,家庭收入会增加,但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会降低,收入大于消费,;退休以后,收入下降,消费又会超过收入。因此,各个家庭的消费取决于这个家庭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该理论的消费函数可以表示为:
C =b1YL +b2WR
其中,C表示现期的平均消费,b1表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表示一生中平均的劳动收入(现期收入和预期的未来收入两部分组成),b2表示平均财富的边际消费倾向,WR表示一生的平均财富。
(二)可能的影响因素
根据经典的消费理论以及现实的经济意义,本文选用如下因素作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解释变量:
1,人均可支配收入 消费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说明人们越富裕,消费水平相应会越高。
2,储蓄存款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人们的储蓄存款越高,则收入用于消费的部分越少,即消费水平越低;另一方面,储蓄存款越多,说明人们越富裕,消费水平也可能相对越高。
3,消费价格指数 它是根据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产品与劳务价格变动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消费价格指数越高,货币的购买力越低,人们会相对贫穷,从而减小消费降低消费水平。
4,税收 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越高,可支配收入越低,人们会相对贫穷,用于消费的支出则越少,消费水平越低;但是税收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可以提高再分配的收入水平,从另一种角度看可能会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三、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本文采用的数据为1990-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具体数据如下表:
通过以上结果可知:Adj-R2=0.997,说明模型的样本拟合性很强,总离差平方和有99.7%被样本回归直线解释,只有0.3%未被解释;F值为2272.903,数值很大,说明方程有很强的显著性,模型的解释能力很强;由方程的各系数可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税收、储蓄存款呈正相关关系,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并且人均可支配收入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最为显著。
(二)模型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
(1)相关系数检验 因为模型涉及到的变量较多,容易产生多重共线现象,所以需对变量进行多重共线性检验
(2)修正多重共线性
修正多重共线性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利用SPSS软件对变量逐步回归,可以得出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最优函数为f(X1,X2),此时的可决系数Adj-R2提高到0.998,F值提高到4740.440,方程显著性更强,所以最优回归方程为:
Y=224.007+0.445X1+0.028X2
F=4740.440R2=0.999Adj-R2=0.998
居民消费水平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和税收有正相关关系,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0.445%,居民消费水平便可提高1%,税收每增加0.028%,居民消费水平便提高1%。
2、序列相关性检验
在回归模型的古典假定中是假设随机误差项是无自相关的,即在不同观测点之间是不相关的。也即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μi(i=1,2,3,4)中,Cov(ui,uj)=0,如果对于不同的样本点该公式不成立,即随机干扰项之间不是完全相互独立的,则称出现了序列相关性。
由于随机误差项是不可测的,所以我们用残差来估计。首先通过残差的散点图粗略的观察,做出标准化残差散点图如下:
3、异方差检验
这里利用相关系数法检验该模型的异方差性,新生成变量abse为残差的绝对值,然后利用软件SPSS计算出abse与解释变量X1、X2的Spearman相关系数,得到Spearman系数为0.337,对应的P值是0108>0.05,说明残差与解释变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即不存在异方差。
四、结论分析及政策建议
由上一节中的多重共线性检验与修正、自相关性检验及异方差性检验可得模型的最终表达式为:Y=224.007+0.445X1+0.028X2,即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增加1%,居民消费水平便可增加0.445%;税收每增加1%,则居民可消费水平便增加0.028%。虽然模型中剔除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储蓄存款这两个变量,但并不说明这两个因素对居民消费水平没有影响。
根据上述结论,对于提高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给出以下建议:
居民可支配收入对其消费水平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中低收入阶层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提高这部分人的收入能够较明显的促进消费水平。通过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最低保障标准,防止低收入群体范围的扩大。通过加强对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适当的政策倾斜,增加其就业机会,提高其工资水平从而提高中低收入者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最终提高消费水平。
制定合理的税收政策,积极推进税制改革,减轻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充分发挥税收对消费和收入的调节作用,通过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和对高收入群体征收较高的个人所得税实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税收可以为低收入家庭服务提供资金,降低供应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对于高收入高消费者,其消费弹性较小,增加税收并不会降低其消费水平。总而言之,税收的增加能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作者单位:首都经贸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