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前元
【摘 要】新时期,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也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态度的积极转变。而小学数学教师要想真正在以上方面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就要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的解题思维水平以及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三个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积极性 逻辑思维水平 学习习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8.077
单纯传递知识的数学课堂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极容易演变为教师过分主导的“一言堂”。新的时期,教师要想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实现知识、能力、习惯与态度的全面进步,就需要认真思考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基础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关键时期。但是,如果学生在上数学课或者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没有积极性的话,就很难真正有所成长和进步。所以,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我们顺利展开数学教学的基础。
1.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语言上,教师要注意多使用一些有趣、吸引学生的语言。比如,在讲解质数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对学生说:“在众多的数字中,有这样一些数字,它们是很特别的,为什么特别呢?因为它们非常孤独,只有1和它自己两个约数。除了它自己,就只有1这一个朋友。比如说,2、3、5、7等等。”教学语言生动有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不断高涨。其次,在讲授具体知识点的时候,要尽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拿学生经常接触、眼前可见的实物举例子。这样子,学生就会觉得知识一点都不枯燥,因为它与自己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2.组织多样的活动游戏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学阶段的课程节奏不是特别快,因此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和游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开展算术小能手竞赛的时候,将学生的好胜心激发出来,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总之,游戏是学生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课堂气氛的调味剂,一般而言,它也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
3.给予学生一些奖励,也不失为一个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理想方法。实践证明,这些外部的奖励对小学时期的学生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事先要了解学生想要的獎励是什么,学生喜欢些什么等等。否则的话,也不能取得满意的调动效果。
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是重难点
一方面,小学阶段,是学生吸收知识水平最高的时期,也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关键期。但是,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就是因为单纯讲成绩、忽略了学生的思维培养问题,才导致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的难度增大。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要努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水平。另一方面,思维水平作为学生能力中相对稳定的一部分,提升起来着实不易,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教师掌握正确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迁移知识。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大多数教师都明白,要想提升教学效率,就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开展新的教学工作,其实,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需要认识到这一点。简言之,学生要学会迁移知识,为什么迁移知识对学生的思维水平发展这么关键呢?因为学生在迁移新旧知识的过程中,更容易比较出新旧知识的异同点,进而建立比较系统的知识网络。学生的知识网络越是完善,在作答题目的时候,提取有效信息越方便,进而解题思维更加开阔。所以,我们每给学生讲解一个新的知识点的时候,就要将其与已学的知识联系对比,学生见得多了,自然就知道怎么进行知识的迁移了。有的教师认为,小学阶段就让学生学习迁移知识,似乎太为难学生了,其实,学生的思维已经具备这一潜力,因此,教师只要循序渐进,学生就不会在迁移知识的时候感到吃力。
2.讲解试题的时候尽可能寻求多解,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大多数的数学题,都不止一个解题思路或方法。学生掌握一题多解的过程,也是一个锻炼自身发散思维的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在班上组织一些类似于头脑风暴的活动,以推动学生发散性思维水平的提升。
3.发展学生思维的另外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了解学生现有的思维水平中,最薄弱的方面是什么。了解了学生相对薄弱的部分之后,我们才可以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比如说,有的学生最薄弱的就是举一反三的能力,也就是类比的思维。那么,在教学的时候,我们要多做出一些举一反三的示范,帮助学生掌握这方面的技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
小学时期的学生可塑性是很高的,教师就可利用这一特点来培养学生建立起数学学习的好习惯。事实证明,小学时期,学生习惯建立得好,他们以后的求学生涯就更加平稳顺畅;习惯建立得不好或没有建立一定的学习习惯,学生在之后的数学学习就容易陷入无序茫然的状态。
1.养成做完题目再检查一遍的好习惯。小学数学的难度其实并不高,只要学生认真学习都是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的。但是,很多学生就是因为不够细心和认真,失去了一些本不应丢失的分数,粗心大意可不是小问题,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不容忽视的影响。而做完题目再检查一遍,就是一个克服学生粗心大意的好习惯。学生再检查一遍,就可以发现一些因粗心犯下的错误,学生真正建立起这一习惯其实并不难,关键是学生要有这样一个意识。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告知学生建立这一习惯的必要性。
2.养成规律温习已学知识的好习惯。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遗忘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学生只有在规律的温习中,才可以将知识记得更加牢固和扎实,所以,建立温习的习惯很必要。教师一方面可以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要求学生温习知识。另一方面可以用表扬温习功课的学生的方式,引导学生们都积极效仿。
3.养成互相帮助、交流合作的好习惯。以上两个习惯都是以学生个体为标准讨论的,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合作交流也是一个需要建立的好习惯。比如说,学生在遇到一些难题的时候,鼓励学生与同桌或周围同学合作探究,就是很好的习惯。一来,学生可以学习到其他同学的解题思路、有所启示。二来,学生之间还可以增进感情,进而使整个班级的学风更加和谐、气氛更加温馨。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会真正向自主学习不断转变,才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而不是学习带来的压力;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才会真正找到数学学习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才会改变粗心大意等毛病,从而真正领悟严谨细致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