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油画是欧洲主流绘画形式,与传统中国水墨画有较大区别。明末清初,一批欧洲传教士将油画这一新型的画作形式带入中国。到清朝末年,尤其是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后,西方文化在华夏大地上盛行,人们才真正认识到油画的美感。清末民初这一时间段在中国近代史上掀开了一幅跌宕起伏的壮丽卷轴,列强纷争、政权更迭的乱世,造就了一批独具时代特色的鲜明女性人物,潘玉良便是其中的一位。她的传奇经历结合在油画创作中,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美术史上的一朵奇葩。
关键词:油画;闭关锁国;近代史;潘玉良;美术史
潘玉良这个名字,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美术圈,好像已经成为了一个代号,成为那个乱世中绝世而独立,超脱而自然的女性的代表。一部电影《画魂》让很多观众记住了潘玉良这个名字,让这位民国女画家的形象铭记在国人的心中。史界在研究中国近代史中人物时,焦点往往落在男性角色上,但是细究历史,我们发现民国传奇女性也独具一帜。传统中国文化中以柔弱形象展现世人的女性,民国时期却有很多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在众多领域,上至国家领导人下至最普通的基层工作者都有着她们忙碌的身影。潘玉良作为民国传奇女性中的一员,以油画创作闻名于世,尤其她是第一个敢于画自己裸体画的女画家,将女性的柔美展现在世人面前。她非同一般的经历使她在美术创作上比别人增添了几分色彩,而她自身的努力与天赋又使她成为世界闻名的女画家。意大利举行国家美术展,每每总能看到潘玉良的画作,即使她已经去世很多年,这位旅居法国的女士优雅而又独特的气质仿佛还在欧洲上空浮现着。
一、近代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传统绘画方式为水墨画,明朝末年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一批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大陆。根据明史记载,“意大里亚①,居大西洋中,自古不通中国。万历时,其国人利玛窦至京师。”[1]在传教和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努力开拓的传教士们把油画这一艺术创作形式也带进了中国社会。但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油画这一创作形式只能受到皇帝和部分统治者的欣赏,大部分中国民间画家还不能接受这一艺术创作形式,使得油画基本在中国没有传播开来。“西洋画派在中国虽会流行,但不久即归消沉,画着绝迹,此固由于中西绘画之根本难于调和,而中国人之审美观念亦根本与西洋不同。”[2]到清朝末年,随着列强的入侵,隆隆的炮声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外国人逐步可以走入中国,将西方的科学技术、思想文化进一步在中国大陆上传播。与此同时,一批批留学生也走出国门,在欧洲的留学生涯中,他们看到了西方的主流美术形式,那便是油画。这里需要一提的是中国早期西画家,或者称为油画家大多都是留学欧美的,在欧美学习油画画作方式,但是当时中国可以出国深造的画家人数并不是很多,而女画家更是罕见。“特别是在‘五四运动前后,一大批热爱绘画艺术的青年学生纷纷出国求学。他们学成回国以后,通过开办美术学校、出版美术刊物、举办画展等项活动,系统地介绍了素描、水彩画、油画等西方美术形式的风格特点、流派传承、发展趋势及相关的理论,为我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3]
二、女画家潘玉良的传奇人生
19世纪末潘玉良出生在江苏,由于自幼父母双亡,14岁便被亲戚卖到安徽一所青楼里,沦落风尘。但是潘玉良从小就展现出不一样的气魄,宁可被毒打多次也坚决不接客,幸运的是她这种独特而又坚毅的性格被当时芜湖海关总督潘赞华所欣赏,为她赎身,两人后来在陈独秀的证婚下结为夫妻。在潘总督的支持下,潘玉良凭借自身极高天赋学习绘画,后来又考到公费法国巴黎美术院去学习美术,回国后潘玉良在国内举行了几次画展。然而当时国内相对封闭的社会环境并不能接受这个女子的画作,有人在她的画展上大肆厥词,甚至侮辱说她是“妓女”等。这种恶劣的环境让潘玉良再一次远赴欧洲求学深造。在欧洲学习多年,后来由于一些不可抗拒的因素,潘玉良多次想回国都未果,但在二战期间她将自己当时卖画所得收入捐给国内革命,体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品格。
小时候的悲惨生活到后来旅居法国学习美术,潘玉良的人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但就是这跌宕起伏的人生让她的绘画风格多变,气质独特,成为一代传奇人物。陈独秀曾为她的作品题词:“以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入中国之白描,余称之曰新白描体,玉良以为然乎?”②
三、潘玉良油画创作的价值取向
潘玉良女士画作数量众多,最大特点就在于创作对象多变。一般的画家往往以画某一种风格的画比较出名,像山水画、人物画、风景画、动物等等,而潘玉良女士在进行油画创作时,对象是多种的,人体、动物、水果、风景等等,基本涵盖了大部分的艺术创作对象。潘玉良在学习绘画启蒙的时候是学习的水墨画,后来又学习了油画创作,去了欧洲才开始正式学习油画。她最出名的同班同学就是大画家徐悲鸿。这就使得她的油画创作与传统上欧洲著名的油画家不一样,她的油画中有着中国传统水墨画的身影,可谓中西合璧。下面试以潘玉良女士一些著名的画作来分析是创作价值取向。
(一)早期绘画
潘玉良早期的画作主要是一些模仿,因为当时她刚学习西方油画,接触到的都是一些主流的画派。当时西方美术的主流是印象派画作,表现主义盛行,艺术家们喜欢通过绘画作品来抒发内心情感,达到内心情感的宣泄。“法兰西到了十九世纪后半,现实主义的 倾向渐渐后转……就有印象主义的勃兴。”[4]所以潘玉良的作品也无外乎受到这种影响,但这一时期主要以模仿为主,画作往往用红色、绿色等鲜明的颜色来表现。
(二)白菊
油画《白菊》是潘玉良女士1925年考入意大利罗马美术院学习后的作品。白菊花在西方历史上曾经献给被公认为最有气质的教皇圣马克,所以白菊花的花语是高尚,象征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潘玉良以白菊花为创作对象,其主要想表达的就是一种对艺术对爱情的追求,并且也是对自己这种追求的一种讴歌。结合潘玉良女士早期生活背景,她曾被卖人青楼,虽然没有卖身,但在那个年代进入青楼女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就是低下、低贱的。潘赞化先生不管世俗的眼光,娶她为妻,并且资助她学习,甚至支持她出国求学,这在那个年代是极为少见的。潘氏夫妇的这种爱情可歌可泣,潘玉良创作《白菊》正是对自己爱情的讴歌。她要告诉世人:我的爱情就像那白菊花一样高尚,世俗又怎样?我只要绝世而独立,直到我远渡重洋求学,背后还有默默支持我的人,那就好。再想想后来战争期间,潘玉良仍然将自己微薄的卖画所得收入捐给革命人士,支持革命。可见她这种大义的胸襟与气度,与男子相比不相上下,甚至要超越一般男子。
(三)黑女
结合世界历史我们知道,早期黑人在欧洲社会的地位相对低下,在那个白人众多的社会,黑人往往成为歧视的对象。潘玉良女士的《黑女》则是除了自画像以外比较经典的作品。与自画像不同,潘玉良的自画像主要展示全身像或是半身像,但黑女图的特征是针对面部的特写,在进行创作时,笔触较重,勾勒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纵观黑女图,一个肤色棕黑的女性身着鲜红的衣服并且带着红色的头巾,背景也用深色系颜色填满整个画面。在这幅画中,我们不难发现20世纪法国的主流绘画风格对潘玉良女士的创作有极大影响,红色象征着热情奔放,展现人物内心的冲动与激情。通过这幅画我们仿佛看到年轻的潘玉良站在异国他乡的画室里,挥舞着画笔,在那个极少有黄种人的国度里尽情的创作着,意气风发,对未来充满着希冀。
(四)自画像
潘玉良女士最重要的创作就是她的自画像。如果一定要用金钱来衡量她的作品的话,那么她的自画像曾经在现代拍卖会上拍出近千万的高价,真可谓举世瞩目。
画家在艺术创作中,不论古今中外,很多人都喜欢画自画像,法国著名画家梵高也曾创作多幅自画像。自画像的创作难度要比一般画作难,因为画家在进行创作时,就是将自己所见所感画在纸上,但是人平常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只有通过镜子等物体的反射以及自己大脑的构思才能创作自画像。“所以潘玉良在画自己的身体时,几乎都是靠记忆完成的。她先在镜子前摆出满意的姿势,仔细观察自己的体态,然后再以速写的方式凭借记忆快速而准确的描绘。”[5]潘玉良的自画像最出众的就是她敢于将女性自身的柔美展现出来,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当我们翻看潘玉良的自画像集时,会发现最大的特点就是油画的创作方式展现出的都是东方女性的柔美,人物往往都是穿着中国传统的旗袍,通过相对粗犷的笔触勾勒出人物细致的身姿,表现出不同时期的情感特征,展现出作者在不同时期内心丰富的情感。其实画作也是画家抒发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潘玉良众多的自画像表面上是画出自己,更深层次来说是画心,通过画面人物的不同姿势、表情将自己的心展现在大众面前,让人看到画就会被画面人物深深吸引。
四、结语
潘玉良一生画作众多,除了油画外,传统的水墨画也很擅长。扎实的功底使得她在进行油画学习、创作时总是带有一丝中国的韵味,她将水墨画的画作方式与油画的创作方式结合起来,画出了一幅幅中西合璧的油画,成为世界油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民国是一个混乱的时代,政权的更迭使得这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袁死了以后,靠利禄结合的北洋军队当然四分五裂了。大小军阀遍地皆是。他们混打了十年。他们都是些小袁世凯。”[6]潘玉良的幼年时光就是在这样的时日里度过的。在那个时代里,各种鲜活的传奇女性大放光彩,潘玉良传奇的一生在民国女性中仍然独树一帜,即使在很多年以后,当我们站在她的画作面前,看到色彩斑驳的画面时,就好像走回了那个纷乱的年代,看到一个有着独特气质的女人高雅的漫步在巴黎街头,带着东方人的韵味混散在白人的世界里,让人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注释:
①意大里亚,即今天欧洲国家意大利。
②陈独秀1937年题,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院。
参考文献:
[1]张廷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俞剑华.中国绘画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3]史仲文,胡晓林.中国全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丰子恺.西洋美术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5]伊戈.潘玉良传[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3.
[6]蒋廷黻.中国近代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
闫文斐,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