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湾
前些时,李雪健、黄磊、宋佳主演的电视剧《嘿!老头》热播,这个温暖美好的平凡故事感动了千万观众,也引起了人们对阿尔茨海默症(老年痴呆)患者的关注。
我所住的居民小区,就有一位老太太患有阿尔茨海默症,她时常出门溜达后找不到自己的家门,几度有民警把她送回了家。还有好多次,她忘了自家的楼层,多次去敲下一楼层的一户单身老汉的房门,惹得单身老汉不胜其烦,啼笑皆非。街坊邻里见了她,常问:“你老伴呢,他怎么不陪你出门溜达呀?”她总是回答:“他出差一年多了。不知道他在哪儿。”其实,他老伴从一个单位的领导岗位上退休后,十多年来哪儿也没去,就在家里待着,只是放不下身段陪她出门而已。
改口叫白桦“老爸”
就在《嘿!老头》热播之后,有文友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发来了老作家白桦写的生活随笔《守望底线》。在《守望底线》中,白桦写道,他妻子王蓓5年前罹患阿尔茨海默症,“暮年的天空,立即一片阴霾”。他原以为改叫他“老爸”的妻子“已经完全失智”,但后来感到这是“不对的”:
她有一根弦始终没有被割断,那就是我和她之间那根弦。我是她唯一认识的人,顿顿服药、吃饭、喝水,都要让我首肯。“老爸!这能吃吗?这能喝吗?”每当我要外出的时候,问她:“你在家休息吧。”她总是像孩子那样回答我:“我不总是跟着你的吗?”我只好带着她,即使是开会,她也静静地坐在一旁,微笑颌首,一言不发,谁都不会把她当做病人。当我一定要独自外出的时候,她会大喊:“你想想,我能单独留下吗!”她隐隐约约地能意识到自己独处时没有安全感。是的,万一我不得不从她身边离去,那将不是我一个人的灾难——我相信!
白桦的这篇文章是2013年5月9日发表在南方的一家大报上的,而我恰好也是此年的4月去上海拜访了他。在这之前,我与他已有十多年没见过面了。
2012年秋天,我回故鄉小住,适逢常州市高晓声文学研究会成立,我与白桦及多位高晓声的生前好友被聘为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的顾问,白桦原是答应赴常州出席研究会的成立大会的,临开会前一天变了卦,打电话来说妻子有病,脱不开身,不能成行了,改为致信祝贺。他在贺信中写道:“高晓声是我同辈人,兄弟,又是‘丁酉同科。应该说,在文学上他比我觉醒得早,他在十年浩劫以后就开始腾飞了。他没有浪费自己的岁月。他俨然是一个被蒙着眼睛的智者,思想的花朵能在阴影里开放并孕育出了果实。他始终具有敏锐的头脑和目光,勇敢而直面严酷的历史与现实,以他笔下一系列立体的、鲜明的、同时代的草根人物的形象和声音,作了明快的回答。”
我觉得,白桦对高晓声的评价,不仅很准确,很到位,对研究会的工作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与他“‘丁酉同科”的那一批新时期迅猛复出的知名作家的真实写照。
他活像一位疼爱孩子的慈父
说起高晓声与白桦“‘丁酉同科”,他俩在爱情与婚姻上的经历,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高晓声的结发之妻叫邹主平,他俩在1953年住进无锡疗养院时一见钟情,恋爱三四年但不肯结婚,原因是双方都有肺病。
1957年下半年,奉康生的指令,江苏省文联批判《探求者》进行得异常激烈时,高晓声突然失踪,谁也不知道他去向何方。文友们都很紧张,怕他寻短见去燕子矶跳崖或投了长江。过了几天高晓声回来了。负责审查《探求者》的人厉声责问:“你到哪里去了?”高晓声答:“回家。”又问:“回家做什么?”高答:“结婚。”原来,此时大难降临,高晓声与邹主平情急之时一改初衷,闪电式地把夫妻关系确定下来。1958年3月,当高晓声戴上“右派”的帽子被遣送回武进老家劳动改造时,邹主平毅然辞掉了小学教师的工作,陪伴在丈夫的身边。
谁知道重情重义的她红颜薄命,承受不了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折磨,不到两年便因肺病恶化,不治而逝。邹主平死后,高晓声在她相片背面写下元好问的《摸鱼儿·雁丘词》的句子:“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直到他1999年逝世,这张用塑料薄膜包好的亡妻相片还装在他那随身携带的皮夹子里……
而白桦被打成“右派”之日,正是他与王蓓新婚燕尔之时。一个年轻当红的电影明星,突然因丈夫大难临头,被列入了“限制使用”的另册。但她不仅多次到白桦劳动改造的场所陪他去加班干活,没讲过一句抱怨的话,而且还在癌症手术后,无视医生的劝阻,冒险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后来又一起经受了“文革”中挨批斗的艰难岁月……
值得庆幸的是,白桦比高晓声有福,能与爱妻携手跨进21世纪。2013年4月我去他们家拜访时,得知王蓓患阿尔茨海默症后,白桦也因患心血管病,已做过两次支架手术。因此,他才在《守望底线》一文中发出了“万一我不得不从她身边离去,那将不是我一个人的灾难”的喟叹。
那天中午,我们到离白桦家不远的一家酒店去聚餐,王蓓就是亲密地挽着白桦的胳膊下楼,紧紧依偎着白桦和我们一起走到酒店去的。白桦还约了包括陈钢(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作者之一)在内的几位艺术家朋友,王蓓见了他们只是微笑,真的一个也不认识了。就座之后,她也和在场的朋友没有语言交流,白桦给她夹什么菜,她就吃什么菜,夹多少吃多少,乖得像个很听话的小女孩。见有新奇菜肴上桌,她就侧过脸来问白桦:“老爸,这菜我能吃吗?”白桦总是笑眯眯地点头回应:“我来给你夹。”活像一位疼爱孩子的慈父。
因为我事先已知王蓓得了阿尔茨海默症,所以对她叫白桦“老爸”,没感到丝毫的别扭和惊讶。对她之所以会这样称呼自己的丈夫,是最近读了白桦的《守望底线》才真正明白的。
白桦在文中这样解释:“现在她对所有年轻人都叫大哥大姐,有时会把我误认为是她早年仙逝的父亲。准确地说,是父亲和丈夫的重合,管我叫‘老爸,或者‘老爷子。据我所知,她自幼缺少父爱,父亲是个无暇顾家的人,生前总是在他那小小的钱庄里忙忙碌碌。自从她17岁从父亲手里接过一只小皮箱,随着电影导演孙瑜离家去上海之后,就再也没见到父亲了,在父亲辞世的时候,战乱阻隔了回乡之路,未能和父亲诀别。”这就是说,王蓓自幼缺失的父爱,到了迟暮之年,终于从无微不至地关怀着她的丈夫身上,得到了额外的补偿。
光阴如梭,又两年过去了,已85岁高龄的白桦,如今依然在悉心守护着只认识他一个人的王蓓,不离不弃,相依为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真爱的力量,一个令人感动的真爱的传奇!
(责编:萧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