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之源
按照时间顺序,张艺谋导演最早导演的作品1987年的《红高粱》、1990年的《菊豆》、1991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等这些电影应该是张艺谋导演的一个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他拍的电影可以说是纯粹的艺术片,甚至有时候90后看起来有些不能理解他好在哪里。这个时期里张艺谋总是喜欢用大红色,其实不仅如此,这只是一个方面反映出这个时期里他的作品采用强烈的色彩和对比,而且影片内容大多是反映旧时代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特色。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这种近乎真实的表现甚至是丑陋的一面。所以也有各种不同的人持各种不同的看法。但那确实是当时我们民族真实的状态,他通过电影艺术来反思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下一个阶段可以说是从艺术到商业的转变过程阶段。《活着》可能不能太多地说明问题,他在国内被禁止公映,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活着》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进行了血淋淋的讽刺和批判。但是《活着》在世界电影界取得的成就却是不容忽视的。在这个阶段还有典型简述爱情、家庭、亲情的《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
接下来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转型完成的,但是他完成的结果并不是转成了一个完全的商业片,而是兼具了商业和艺术的,如《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这些片子的制作采用了传统商业片的套路,大制作、大投入、大牌演员,当然也有高票房,但在我看来却一点不失艺术气息,不失中国的传统气息,同样饱含艺术美感。《英雄》这部电影是张艺谋的第一步古装商业大片,也是它,开启了中国的大片时代。其实我个人觉得这应该就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结果,是合理的也是正常的,但是这时有很多其他的声音,有的人开始批评指责张艺谋只注重商业利益弱化了影片的艺术内涵,这种见仁见智的东西,怎么讲都可以,而我认为那些批判的人有的是真的追寻真正的艺术,那无可厚非,商业片不可能跟艺术片比,人们往往过分强调了电影的艺术内涵。
在众多非议的压力下,张艺谋自己也进行了反思,他开始尝试回归艺术片,向大家证明,不是大家所想的那样。所以出现了《山楂树之恋》《千里走单骑》这些片子。也就在这个阶段,张艺谋导演创作了《归来》这部片子,这部片子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情节及其简单的故事,但是却蕴含了无数感人至深的细节,这归功于张艺谋导演的艺术造诣。与此同时,该电影在从2014年5月16日上映到6月30日收获了2.95亿的票房,《归来》,不仅仅是陆焉识的归来,更是张艺谋的归来。当然他取得这样的成功也是有很多原因的,除了对观众反映的自我反省,还有其他的一些环境因素。如张艺谋与张卫平的分手,他说:“《归来》是我安安静静地拍自己所思考所喜欢的东西,以前没有这样的机会,也没有这样的条件,现在倒是让我排除了外界的干扰,可以让我本分地做导演该做的工作。这是我创作心态和创作环境的归来,这让我能够重新思考艺术与人生的意义。”
而张艺谋个人的电影创作发展历程和转型过程也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当下中国电影的发展是十分迅猛的,除了中国电影的成功转型之外,还有其他的商业模式和体制上的发展和进步,从以前严格管制的制片流程,到现在相对自由的流程,从最初的下乡放电影到现在数量飞速增长的影院建设,这都给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可以预测,中国的电影创作将进一步快速发展,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也会突破某种制约进而飞速蓬勃发展。
善于将影片置于历史背景下的大师,其自身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值得我们学习的历史。
与其说中国电影的发展史是曲折的,更不如说张艺谋自身是一个传奇。1968年到1971年张艺谋初中毕业到农村插队劳动,1971年到1978年在棉纺厂当工人,1978年破格进入电影学院摄影系,从此他传奇的一生就开始了。他导演了许多具有标志性的成功电影,并成功完成从艺术片到商业片最后兼具商业和艺术的转型,成为大师级别的人物。他的电影不是每一部都完美无缺,但却是每一部都值得学习。张艺谋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即使他也拍商业片,但那也绝对称得上是光影的艺术,他的用色,用光,感情拿捏都是十分细致而到位的。他的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觉得他的成功并不具有偶然性,而是自身造诣确实高。《活着》《归来》也正是张艺谋导演两部典型的作品,在意象的运用、色彩地把握和情感的拿捏上都十分到位。而具体中国电影艺术将来的发展方向又是怎样的,张艺谋导演又会拍出什么作品,下一代的导演又会是怎样的风格,只能让时间给我们答案。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责任编辑 王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