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宝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探索,从“做”中“学”.数学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学好数学.
[关键词]做数学实践活动自主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30025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上,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数学的生存和发展过程,让他们通过积极主动的探索,学习和理解数学,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下面笔者谈谈让学生“做数学”的几点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做数学”
1.创设数学活动情境.教学中,可以创设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主动探索、实践、创新,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精神.
例如,教学八年级《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时,可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白纸,先对白纸进行一次折叠,将折痕按清楚,然后用针或者是圆珠笔刺透双层纸,将纸展开,分别给两个小孔命名为A、B,并连接AB交折痕于O,观察线段AB与折痕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这样可以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
2.创设数学建模情境.在教学时,精心创设数学建模情境,可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学生通过探究、分析,对问题作出解答,从而培养善于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从三个方向看》时,可准备三个圆柱,一个是完整的圆柱;一个是沿着某条直径切开的半圆柱;一个是沿着某两条半径切掉一部分的圆柱.将三个圆柱的完整面朝着学生摆在讲台上,找出四组学生分别站在四个方向看,得出不同的结论,从而引入新课.
二、拓展空间,让学生自主“做数学”
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创新的前提是自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造轻松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表露自己的情感,自主地“做数学”.例如,教学《全等图形》时,笔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全等图形之后,开展了利用全等图形设计图案的操作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利用一些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圆等,通过适当的割补裁剪,拼出一个图案,并用多个相同或不同的图案设计出一个美观的图案等.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全等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又如,教学了《轴对称》之后,笔者也要求学生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这样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积极求异、求新,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
三、实践活动,让学生乐于“做数学”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的思维活动,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乐于“做数学”,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学数学的乐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
例如,教学八年级《可能性》一课时,整堂课学生都在活动中进行,笔者先是提出问题:任意抛出一个硬币,你能肯定它一定是正面朝上吗?接着是三次分组摸球活动,每摸一次球,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新的矛盾,激起新的求知欲望.然后,又通过转动三色盘,进一步证实各自的设想,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潜意识的理性认识.最后,又通过摸球、放球活动,学生不但巩固了知识而且使自己的认识向广度、深度延伸、扩展.总之,教师通过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可促使学生在“玩”中学数学,在“悟”中明方法,在操作中知事理.
四、营造氛围,让学生敢于“做数学”
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经常地、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性的评价,也可以引导学生自我鼓励.在积极有效的激励作用下,学生容易消除戒备心理,产生学习的内驱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成功的欲望,形成自信、坚强的意志品质.这样,教师也就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有利于成功的良性循环条件.因此,教师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数学课堂氛围,以宽容、友好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让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平台,使学生“想动”、敢“动”;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从而实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数学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新课程理念,尝试各种先进的教学模式,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课堂“动”起来,让学生“做数学”,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责任编辑钟伟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