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进�オ�
[摘要]如何把握和运用导入艺术,吸引学生有意注意,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语文课堂熠熠生辉,散发持久的艺术魅力是每位初中语文教师亘古不变的研究话题。从语文课堂导入的重要性出发,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重要性导入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40012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师灵活运用导入艺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初中生在上课伊始,课堂注意力极为涣散,不能很快调整心态并稳定情绪,及时进入新课程的学习,这时,教师良好的课堂导入对凝聚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渲染课堂氛围尤为重要。
一、课堂导入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则逐渐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机械、呆板、僵硬的教学氛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零互动的尴尬局面,这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造成了极大的障碍。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强调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理运用良好的导入艺术极大迎合新课改的要求,它能迅速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集中其精力,调动其主动探求新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徜徉在中华文化艺术的殿堂,在兴致昂扬中实现心灵与文化的艺术碰撞,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因此,艺术性的课堂导入对构建有效性的初中语文课堂至关重要。
二、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样化的导入技巧
1.妙用“预测”,激发学生盎然兴趣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分析、归纳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联想、探究等能力。在初中语文学习中,说明文作为一种新型体裁成为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拦路虎,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导入的功效,妙用“预测”,激发学生的盎然兴趣,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目的。例如,在苏教版八年级《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巧用导入艺术,引领学生主动“预测”。教师可就课文题目中“奇怪现象”四字,引导学生进行预测:“你认为这四个字中包含着什么意思,如果你是作者,拿到这样一个题目,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说明,请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大胆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学生们在充分预测后急于想知道自己预测内容的准确性,自然会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氛围中。这样的导入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学习兴趣很重要。
2.巧示“精图”,诱导学生联想、想象
传统机械、僵硬的教学模式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扼杀在摇篮中,使学生只能被动地记忆与接受知识,不能主动学习与探索新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生拥有极为丰富想象力”这一事实,并以此为教学切入点,改善和优化导入方式,激发学生想象的激情,提供给学生想象的机会与平台,使他们在想象的原野中尽情驰骋。因此,教师在导入时,可巧示“精图”,诱导学生联想与想象。例如,在《皇帝的新装》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新奇图片给学生看,让学生学会幻想、勇于幻想,发挥自己的联想与想象力,让思维迸溅出智慧的火花,尽情释放思维中的创新能量,让学生意识到自身课堂主体性的地位,继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生动活泼、和谐有趣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3.善抓“合作”,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走近广大教育者的世界。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导入中,善抓“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为了迎合新课标的必然要求。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任何一篇语文课文的学习都包括知识性、理解性和探究性三个发展阶段,而探究是激发学生求知最重要的学习阶段,教师可运用合作的方式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就“作者在描写百草园的时候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这一问题展开合作探究。这样的导入,既巩固了新知,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4.鼓励“展示”,促使学生热爱语文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众所周知,初中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入环节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空间和平台,满足学生的展示欲。例如,在“天上的街市”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下练习朗诵,把握朗诵的韵律和技巧,在新课伊始为学生提供自由朗诵展示的舞台。学生通过自我展示,既提升了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也在不断感悟语文学科独特魅力的过程中爱上语文,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综上所述,良好的语文课堂导入对高效化课堂构建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运用多种方式和技能创设新颖、独特、趣味、富有价值与启发性的语文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断使语文课堂教学实现高质化。
(责任编辑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