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的大学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践行者,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毕竟由他们担负,本文通过对“中国梦”内涵的解读,探讨高校中大学生“中国梦”教育的实践教育路径: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举办校园活动筑造 “中国梦”的思想基础;推动高等教育的深化和改革,使“中国梦”的教育走进课堂;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辟“中国梦”教育的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 中国梦 实践教育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187-01
1.“中国梦”的内涵解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后发表了许多新观点、新想法和新思路,一些话语在饱含哲理的同时又生动和真实,平易近人、妙语连珠、妙趣横生的谈话风格使得国人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家未来和民族兴盛的政策和理念。“中国梦”就是最具代表性的新论点。2012年习总书记在观看《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到了“中国梦”并谈到:“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作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发展,中国梦指的就是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走正确的发展之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毛泽东思想,坚持邓小平理论,坚持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以期在未来实现两个百年的梦想。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了中国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热情,为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方向。中国梦是社会主要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提出再次丰富和创新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大学生信念教育话语体系新一轮发展的重要体现。
2.大学生“中国梦”的实践教育路径
2.1利用校园文化建设、举办校园活动筑造 “中国梦”的思想基础
校园文化是每所高校旨在为学生服务,为学生成长成才所营造的文化氛围,每所校园既有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气质也有共同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对大学生学风的引导、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育都有着积极影响作用。当然,在当下的社会背景下,“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是需要通过校园文化以及校园活动来灌输给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最常见的课堂形式以外,社团文化、宿舍文化以及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也对“中国梦”更好的植入学生的思维有着有效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立标语和宣传板,开展知识竞赛,举办梦想征集活动,放映关于民族复兴的电影和纪录片。通过这些方式,让大学生对中国梦有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
2.2推动高等教育的深化和改革,使“中国梦”的教育走进课堂
高等教育的改革除了要关注高等教育的发展战略、人才配模式、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教师教学素质提升、高校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以及高职继续教育以外,学生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以及有关这方面的课程设置也应该与时俱进进行深化和改革。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对其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因为高校的职责除了培养人才,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以外,引导他们信仰社会主义也是其职责之一。除了对高校学生进行常规的马克思主义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其他新的与时俱进的优秀成果也应该及时引入课堂,例如“中国梦”这个内容。加大它的比重,甚至编制相关教材,从而更好的让学生们认识和理解它的真谛,进而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作为自己梦去努力实现。
2.3利用新媒体平台,开辟“中国梦”教育的新途径
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调查》,到2013年7月,学生群体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26.8%,这个数字在未来仍然会保持下去。所以说,大学生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势力。而在网络世界,新媒体作为交流的最新工具已经普及到每个人,而新媒体当中的自媒体俨然已经成为了年轻人最常用的交流和沟通工具,因为例如微博、微信这种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信息源头的媒体工具,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还能随时随地的与他人交流,可以说自媒体已经成为网络世界的不可忽视的工具,而大学生已经成为新媒体中不可忽视的主流舆论。而在当下,新媒体毫无疑问可以成为中国梦教育的最理想的新载体,我们可以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建立有关“中国梦”主题的官方微博对中国梦的有关知识、理念进行推送,此外贴吧、论坛以及QQ群也同样起到相同的作用。总而言之,网络既可以是我们检索讯息的工具,也可以是我们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参考文献:
[1]李榮秀.大学生“中国梦”的内涵及其主题教育途径[J].福建信息技术教育.2014年第一期
[2]刘川生.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重要思想支撑[J].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6月,第6期(总223期)
作者简介:
王栋(1986年4月17日-),男,陕西渭南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