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帅
[摘 要]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和发展。本文以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来源为切入点,论述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主要内容,并简要阐述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毛泽东;方法论;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A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8 — 0036 — 02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作为无产阶级理论家和实践家的毛泽东一方面亲自参加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另一方面,他在实践中善于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指导实践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对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进行了研究,发表了一些文章和著作,取得了一些理论成果。但毛泽东方法论思想内容丰富,而且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来源、主要内容、现实意义做进一步研究。
一、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理论来源
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但期中有以下三个方面对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形成至关重要。
(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知道,在寻找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毛泽东是第二次到北京之时才真正接触马克思主义的。在北京大学期间,李大钊、陈独秀等人进步思想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影响,并在他们的帮助下,阅读了马克思主义的几本著作。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他找到了救国救民的真理,完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转变,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毛泽东继续深入研读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些著作,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修养。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正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并把它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
毛泽东以爱好读书、酷爱中国传统文化而著称于世。他对四书、《左传》等古代典籍能背诵如流,对《三国》、《水浒》、《西游》这些民间流传的小说更是情有独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军事著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对先秦哲学、楚辞汉赋、唐宋古文、宋明理学、清代学术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对于中华民族这些传统文化,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加以批判地继承和改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成为形成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重要来源。例如,“一分为二”的思想方法。“一分为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主要是指事物作为矛盾的统一体,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毛泽东对“一分为二”进行了引申、改造,成为认识事物的方法论,成为我们党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他告誡广大党员和干部,一定要全面看待人或事物,要从两个方面看问题,既要看到积极方面又要看到消极方面,既要看到好的方面又要看到坏的方面,既要看到主流又要看到支流等等。在毛泽东的著作中,毛泽东引用了许多古代的寓言、成语、故事等来论证他的论点,按照他的话就是“古为今用”。
(三)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
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来源是与他长期参加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密不可分的。毛泽东不仅是指导中国革命的理论家,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指明前进方向,而且是敢于创新、敢于走别人不敢尝试的实践家。早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就讲过:“不能设想马、恩、列、斯把解决一切问题的方案都替我们准备得好好的,让我们坐享其成,我们要深入实际,向群众学习,独立地解决问题。”〔1〕毛泽东一方面积极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虚心向群众学习,甘当群众的学生,踏踏实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同时还积极号召广大党员和干部也这样做。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在极其艰苦的战争环境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国内外各种反动阶级和势力进行斗争的同时,还要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进行斗争。革命斗争的实践使毛泽东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在斗争中总结经验,逐步形成了同敌人和党内各种错误思想斗争的理论和方法。一定意义上说,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是他在中国革命斗争的具体实践中形成的。
二、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主要内容
毛泽东方法论思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体系完整,本文侧重从其中的几个主要方法来论述。
(一)调查研究的方法
毛泽东所说的调查研究是指调查者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技术,深入到调查对象中去,了解和掌握真实的情况和材料,然后对这些情况和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和综合,从中找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用它来指导人们行动的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和目的性,是我们党倡导调查研究的杰出代表、杰出的践行者。他一生足迹祖国的大江南北,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写了许多文章或调查报告。在这些文章或调查报告中,毛泽东认为,进行调查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党内主观主义等错误思想,了解真实情况,使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成正确认识,正确地制定和执行政策,更好地指导实践,并得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2〕的结论。毛泽东倡导的调查研究的方法作为一般方法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实事求是的方法。
据史料记载,“实事求是”一语来源我国古代《汉书》,班固称赞汉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在古书收集中有一种“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这里的“实事求是”是指做学问时学者应具备的一种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实证方法。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实事求是” 一语进行改造和唯物主义的解释,赋予了它崭新的内涵。在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提出了实事求是的概念,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他之所以提出实事求是的思想,其主要目的在于转变广大党员、干部的学习风气,号召他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把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反对党内各种形式的主观主义。在以后的多种场合以及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毛泽东反复强调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从此,实事求是便逐渐演变成为我们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优良传统和作风,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
(三)矛盾分析的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又是毛泽东在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基本原理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而形成的方法。一方面,毛泽东在《矛盾论》等著作中结合实际论述了两种相互对立的宇宙观,具体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形式内因和外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等方面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并得出了一个重要的法则,即“事物矛盾的法则,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4〕”另一方面,毛泽东把这些原理与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论思想,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分法”、“一分为二”、“牵牛鼻子”等方法。这些具体的方法论思想通俗易懂,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通俗表述和重大贡献。
(四)群众路线的方法。
群众路线的方法是以毛泽东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而形成的认识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群众观点和方法在中国具体实践在运用和发展。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坚持群众路线方面,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可以堪称为积极的倡导者、楷模。在革命战争初期,敌人的强大和我们的弱小使毛泽东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相信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才能战胜敌人,取得革命战争的最后胜利;只有关心群众的疾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才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只有深入到群众中,掌握真实的情况,才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因此,他把人民群众称为“真正的英雄”、“铜墙铁壁”、“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关于群众路线的方法的正确性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和证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仍然坚持群众路线的方法,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成就。
三、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现实意义
毛泽东方法论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理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是新时期指导我们党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巨大的精神财富。尽管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一些新变化,但毛泽东的方法论思想并不过时,仍然是一面旗帜,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应该树立这面旗帜不动摇,因为它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的真理。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初期所言:“毛泽东思想过去是中国革命的旗幟,今后永远是社会主义事业和反霸权主义的旗帜,我们将永远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前进” 〔5〕怀疑和否定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价值是不符合实际的,是形而上学的观点。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是错误的,而且在实践上危害极大。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毛泽东方法论思想的指导,对于我们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完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提高执政党的能力和水平,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深化改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 考 文 献〕
〔1〕杨勇.学习毛泽东〔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11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
〔3〕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6.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1975-1982)〔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58-159.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