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赞华
[摘 要]通过探究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关于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梳理出马克斯·韦伯所具备的独特性的思想特质。进而,辩证地剖析了国际学术界对此批驳的各种论点,以期给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某些启示。
[关键词]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生成关系;启示
[中图分类号]C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8 — 0019 — 02
在资本主义如火如荼发展的阶段,整个世界均陶醉在资本主义盛宴带来的狂欢之中,尤其西欧最为典型。在此时马克斯·韦伯关于宗教——经济论文集的开山之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也应运而生。在此书中马克斯·韦伯独辟蹊径地从宗教的角度出发,首次系统地论证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生成关系,具有重大的思想价值和启发意义。显而易见,他思想的总趋势就是致力于探究这样一个问题,即“近代资本主义为什么仅仅在西方出现,而同时期的东方有资本主义的萌芽却没有发展?”经过反复的论证,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伦理滋生于西方民族的宗教改革,且是近代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根源所在。
一、马克斯·韦伯思想的独到之处
在此之前,人们往往习惯于把资本主义的兴起归因于经济发展和历史演进,但这二者均是以社会宏观环境变迁为突破点来阐释资本主义的生发流变。然而,马克斯·韦伯则认为资本主义不是简简单单的经济活动方式,其中还蕴含着弥足珍贵的精神特质。然而,这种精神特质只有在欧美才能呈现出其特有的优越性。
毋庸置疑,马克斯·韦伯早已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开篇的前言中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时间上具有久远性,在范围上具有普遍性。在被西方世界注入新的理性元素之后,资本主义又得以确立自身飞跃的基点,向前迈出历史性的一步。通常情况下,人们认为西方这种独特的社会形态蕴含着经济技术和政治法律因素,却容易忽略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其中还应该将理性因素囊括其中。马克斯·韦伯认为这种所谓的理性主义精神就是指特定的原则之下所营造出的一种合乎常理的生活样式。马克斯·韦伯认为禁欲主义精神就是这种精神得以蜕变的前提所在。尤其是在加尔文教倡导的上帝预选说和天职观中得以体现。上帝预选说认为上帝亘古以来就已经注定了教徒的生死,即使他们做出再多的努力,也终究难以摆脱这种状态。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上帝预选说已经摒弃了天主教的普遍恩宠论,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天职观则认为个人要想得到上帝的切实救赎,就必须勤勤恳恳地进行劳作,不断正强化神的荣耀。在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天职观则独辟蹊径地指出理性化在个人此世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这种理性化正是塑造出早期资本家禁欲性格得以形成的关键所在。这种禁欲性格切中时弊地造就出勤俭节制的企业家和为增加神的荣耀而不辞劳苦的劳动者。显而易见,它为资本主义的兴起注入了巨大力量。
由此看来,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的解释着实与其同时代的思想家大不相同。马克斯·韦伯是西方思想史上第一位系统地论证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之间生成关系的思想家。也正是这种独辟蹊径地视角,致使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为核心的宗教——经济思想从发表开始便遭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多方批评。
二、对马克斯·韦伯思想的重要批判
(一)认为马克斯·韦伯是唯心主义者
马克斯·韦伯认为,“天真的历史唯物论认为那种理念是作为经济状况的反映或者上层建筑而产生的”,随后,马克斯·韦伯又在其论文的注释中指出:“我认为经济发展对于宗教思想的命运所产生的影响实具重大义”,仅仅是“那些宗教思想总之不可能从‘经济的物事演绎出来。”这些宗教思想本身“纯然有自己的固有法则性与不可抗的力量”。从此我们不难看出,马克斯·韦伯认为政治和经济发展只是文化观念转变、生活方式转型的必要条件,但绝对不是其充分条件。从其主流和本质上来讲,这些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要想实现自身的优化就必须激发自身潜在的能量进行内化和外延。然而,马克思则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过一番对比之后,就有人认为马克斯·韦伯歪曲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真,是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者。
其实,二者的观点并不相悖,马克斯·韦伯只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而已。马克斯·韦伯本人也从未否認过政治和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仅仅是反对单一地站在政治和经济的视阈上去进行探究分析。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中指出:“我们必须从这样的观点脱身出来,亦即认为可以从经济的变革中推衍出宗教改革这个‘历史必然结果”,另外,“纯粹的政治发展过程也必须加入其中共同作用,才能使新创立的教会得以存续”。当然,马克斯·韦伯也坚决反对形而上学地把资本主义的产生全部归因于西方民族的宗教改革,他认为要想真正地寻求出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源就必须把政治、经济和文化三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二)认为马克斯·韦伯对加尔文教的理解具有片面性
英国经济学家 R · H ·托尼通过对加尔文教教义的综合考量和分析,发现加尔文主义从诞生之日就给予商业生活、企业生活以彻底的认同和强制的制约。托尼认为,前一个因素是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引擎,后一个因素则是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托尼认为马克斯·韦伯仅仅只看到了加尔文教对资本主义产生的积极作用,而忽略了加尔文教对资本主义产生的消极影响。这就是托尼为什么会认为马克斯·韦伯对加尔文教的理解存在偏颇的关键所在。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中指出:“为了本文的目的,我们经常要提到的宗教改革的层面,就纯正的宗教意识看来,必然显得是边缘的,甚至是表面的”。他之所以如此这么讲,是“因为,我们所企求的不过是弄清楚,在我们这个由无数历史个别因素所形成的、近代特有的‘此世取向文化的发展之网中,宗教动机曾提供了什么线索”。由此不难看出,马克斯·韦伯在这里所强调的仅仅是众多因素中的一种而已即宗教因素,当然,这种因素的某些方面也的确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产生了一定推动作用。换言之,在这种意义上来讲,我们可以将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归因于宗教改革。但必须明确一点,宗教改革绝非是资本主义得以产生发展的唯一动力之源。马克斯·韦伯在著作中也一再强调他对宗教的分析必然是边缘的和表面的,实际上,他也没有否认宗教的其他方面不会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托尼对马克斯·韦伯思想的批判俨然已经超出了其在著作中讨论的范围。
(三)认为马克斯·韦伯存在理想型的逻辑局限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中排除了战争、海外殖民、黑奴贸易等一系列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因素,把资本主义定性为了理性资本主义,并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资本主义精神的真正意义所在。进而,他认为这些因素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他就把新教伦理中的上帝预选说和天职观等誉为资本主义精神的真正源泉所在。其实,在马克斯·韦伯的理念中,理性、勤俭和积累才是资本主义精神的实质所在。譬如,我们在纵观资本主义早期的发展史中不难发现,他们都曾依托战争、对外殖民等手段来完成自己对资本原始积累,进而获得资本主义发展的经济支撑。因此,马克思认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主义的发展史,就是资本剥削劳动、列强掠夺弱国的历史,这种剥夺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因此,就有人认为马克斯·韦伯的这种理性主义精神具有一定的逻辑局限性,他应该综合权衡各个方面的因素。
其实,关于这一点,马克斯·韦伯在对比天主教和基督教教徒的生活方式时就已经明确地给予说明。马克斯·韦伯在其注释中说到,“为了凸显特征性的差异,绝对有必要使用‘理想型概念来加以说明”,虽然采用这样的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有对历史真相施加暴力之嫌,但若非如此,在冗杂繁复的长篇大论之下,清楚的定式化实无可能。”也就是讲,这样一种理想化的设计虽然没有经验事实做依托,但其真正的目的在于凸显某些特征的差异和符合逻辑演绎的需要。针对于此,美国丹尼尔·贝尔认为,“这种‘非历史的封闭模型可以用来作‘虚拟演绎研究,并标明研究对象的局限。这种‘理想类型的好处是便于勾画我称之为轴心原则和轴心结构的主要轮廓——以免历史变动模糊了我们对特定社会领域的观察。但理想类型因其静止性质无法展示事物的本源和未来发展。”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马克斯·韦伯也确实指出宗教改革的积极作用,但我们绝不能一刀切,要辩证发展的眼光去看问题。否则,马克斯·韦伯就会被扣上为资本主义高唱赞歌的帽子。
三、对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启示
而今,在一些西方影视文化和快餐文化等的大肆渗透之下,我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已悄然发生改变。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潮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们中华文明是五千年来从未间断的文明,那么,它为什么就如此不堪一击呢?这就需要我们进行反思。在此,我认为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我们的崛起可以借助外力,但绝不能依附于外力。
其实,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一著作中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马克斯·韦伯为资本主义的生发流变找到了精神内核和动力之源,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刻,我们也应该结合我国自身的实际寻求出与我们社会发展模式相匹配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当然,这种社会主义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漫长的过程。其实,在必要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运用国家的强制力。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在践行的过程中一定要入脑入心、深入骨髓,只有这样,它才会散发出无尽的正能量,让我们的国家永远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参 考 文 献〕
〔1〕〔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覃秀桃.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简评〔J〕.社会科学学科研究,2010.
〔3〕葆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述评〔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科版,1995.
〔4〕刘汉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读〔J〕.湖北经济學院学报,2012.
〔5〕白云飞,李娅婕.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评析,2008.
〔6〕〔挪威〕斯坦因· U ·拉尔森.政治学理论与方法〔M〕.任晓,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2006.
〔7〕杨金廷.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问题的启示〔J〕.邯郸学院学报,2012.
〔8〕李堃.托尼对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观的继承与批评〔J〕.宜宾学院学报,2008.
〔9〕庞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J〕.理论园地,2011.
〔10〕李春华.再读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马克斯·韦伯命题的现实意义〔J〕.河南社会科学,2013.
〔11〕费云舒.浅谈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J〕.青春岁月,2013.
〔12〕莫晓妮,靳继超.对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探索性解读〔J〕.理论探讨,2011.
〔责任编辑:谭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