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音乐研究述评

2015-05-30 12:03刘奕含
北方音乐 2015年8期

刘奕含

【摘要】瑶族音乐在我国少数民族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在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从著述出版和发表文章数量来看,瑶族音乐研究成果的产出数量日益增加,学术质量不断提高。关于瑶族音乐研究的文章大部分是从瑶族民歌、舞蹈、器乐或是传承方面进行的研究。但是,作为专项研究而言,它的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研究显得不足,文章中虽偶尔有涉及文化研究,但是从整体来看,泛泛的梳理多于深度的文化阐释和论述,感性经验多于理性表达。这些都值得我们继续思考和深究。

【关键词】瑶族音乐;综合述评;文化阐释

通过检索途径中模糊匹配度最高的全文自由词途径,综合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读秀知识库及维普数据库这四大中文资源库所收录的学术论文,涉及瑶族音乐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共有1084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93篇,博士论文68篇,硕士论文479篇。由此可见,瑶族音乐的研究在充斥着各种文化和各类研究的当今学术界,仍然受到了不少学者的青睐和重视。瑶族音乐研究成果大批出现。瑶族音乐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研究水平逐渐提高。除了对音乐本身的研究外,也开始把音乐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即从音乐发展的民族史、民俗生态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来对音乐进行研究;这使得瑶族音乐研究已经从基本的资料搜集整理进而转向更深层次的研究,从而促进论文水平的提高。

本文将对瑶族音乐研究的学术论文进行梳理和总结,并对其中具有典型意义和价值的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进行详细述评,以瑶族音乐的研究为出发点,从民族学角度、文化学、民俗学角度以及其他多角度对瑶族音乐的研究进行梳理和综合述评,并对瑶族音乐研究今后的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音乐形态学角度

音乐形态学是根据音乐的形态即具体音乐作品的样式、结构、逻辑来研究音乐的形式与内容等关系的学科。从音乐形态学角度出发,以某地区的瑶族民歌、舞蹈音乐为切入点,对其腔式形态、调式特点、歌词内容、结构特征等进行研究,是对音乐本体的研究。

陈中发表在《黄河之声》2011年第12期的《盘瑶族民歌的音乐形态及特征》中,通过对盘瑶族民歌音调结构特征、节拍节奏特征、演唱形式及其他方面特征的概述和总结,发现在盘瑶族民歌音调结构特征方面,大部分使用的是四声5612徵调式和四声56降71羽调式,偶尔会有以562为骨干音的三声徵调式,但角音几乎不出现在常用调式音调的骨干音音列中,而是作为装饰性的前后倚音出现。而在他们的器乐唢呐吹奏曲中,角音却频繁出现,并占据在许多重要的强拍位置,从而提出角音在民歌骨干音音列中没有出现与他们的语言有关,在唢呐吹奏曲中频繁出现,是由于随着社会发展,各民族在生活习性方面不断影响和相互同化。曲式结构方面,在盘瑶族民歌中,大部分是由单乐段结构及它的变型构成,大多数都篇幅短小,表现的情感比较单一。

这篇文章从盘瑶族音乐的音乐形态出发,通过其音调结构特征、节奏节拍特征及演唱特征等分析了其普遍性的规律,力图运用举例法和逻辑分析法对盘瑶族音乐的音乐形态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全文逻辑缜密,但文章中大多内容仍然处于资料梳理和理论建设阶段,还停留在音乐形态的表层描述,缺乏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

陆良民发表在《中国音乐》2003年第四期的《瑶族长鼓舞及其音乐特色》,介绍了瑶族长鼓舞的音乐特色、舞蹈表演特点和源流,对长鼓舞的音乐进行了多方位的分析。提出长鼓舞曲牌的旋律是在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这同一宫音系统范围内进行的,长鼓舞的曲牌丰富,且曲牌结构比较短小,演奏时每一个曲牌都可以任意反复。还提出在长鼓舞的音乐中,五种调式的关系非常亲密且相互渗透,各个调式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调式的中心不是一开始就形成,句、逗落音比较自由,各音之间是互为主从的关系,这些形成了长鼓舞曲牌在调式构成上的独特风格。

陆良民的这篇文章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运用了大量的谱例,试图让读者们能够对瑶族长鼓舞的音乐理解得更加透彻,但文章视角还是基于传统的瑶族音乐研究视角。研究角度的新颖、研究视野的开阔以及学科性质的深度探讨和内涵挖掘还需提升。研究的类别、研究的范围,以及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仍然需要加强。

从音乐形态学角度对瑶族音乐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还有张琼发表在《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的《湖南隆回县虎形山花瑶音乐文化初探》,米瑞玲发表在《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的《辰溪“茶山号子”及其演唱特点》、常飞龙发表在《中国音乐》2010年第4期的《梧州瑶“蝴蝶歌”音乐分析》等。

二、民俗学角度

除了从瑶族音乐本体出发进行研究,有关瑶族音乐研究还有从民俗学角度进行的,它们将民俗环境、历史文化研究放在了与音乐形态研究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从风俗、传统文化等方面对瑶族音乐进行研究。

黄华丽发表在《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的《湘南瑶歌不同族类分支的比较研究》中,试图改变以往传统的对瑶歌研究的基本依附于传统音乐形态分析的状态,而对音乐与相关历史文化研究、民俗生态环境等鲜见方面进行研究。文章从族类分支、生态环境、音乐风格三部分对比了湘南瑶歌不同族类分支的特点,通过历史迁徙、族系来源、语言及生态环境的分析来窥视瑶族在历史的风尘中形成瑶歌风格的差异,以及在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碰撞中仍然保持本民族固有特色。

这篇文章突破了传统瑶族音乐研究的历史局限性,创造性的跳出了对瑶族音乐本体研究的思维,着力于探究湘南瑶歌不同族系分支的比较,力图由基础性的形态分析逐步转向多层次、多元化的整体研究,打开了瑶族音乐研究的另一个视角,为学术界对瑶族音乐的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路。

民歌的传承和保护一直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可以从李雅楠、吴祖斌发表在《艺术科技》2014年第4期的《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瑶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探究》一文中得到启示,文章陈述了当前桂东瑶族音乐传承发展的困境,虽然人们在主观上也意识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保护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手段,但客观上的行动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地方“重申遗,轻保护”,实际上这只是对瑶族音乐文化进行一种定格保存与商业开发利用,对瑶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效果极微。地方音乐教育需要培养音乐文化继承者,学校音乐教育不仅承担着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而且也肩负着创新音乐文化的责任。在提倡多元化文化音乐教育的今天,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更是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途径,对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这篇文章基于瑶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保护与传承的措施,对瑶族音乐在地方高校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让人们开始意识到瑶族音乐在传承上的困难。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批评与实践结合,宏观和微观分析结合的瑶族音乐研究还需更加深入,这样,理论才能转化为实际,让瑶族音乐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保护。从民俗学角度对瑶族音乐进行研究的学术论文还有刘雯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的《歌唱竞技与传承——番瑶音乐传承研究》,楚燕侠发表在《音乐时空》2012年第5期的《广西瑶族民歌的传承与创新》,黄钰婷发表在《音乐创作》2012年第4期的《原生态瑶族民歌的地理特征考究》,覃晓宁发表在《参花(下)》2013年第6期的《广西金秀瑶族民歌的传承现状分析》等。

三、其他角度

瑶族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它的曲调、歌词、风格特点和艺术特征等都是学者们所青睐的对象,除了从音乐形态学方面及民俗学方面进行的研究,学者们还从其他的角度对它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黄晓梅发表在《黄钟》2004年第四期的《析广东瑶族民歌》对广东瑶族民歌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梳理。从族系渊源、文化习俗和语系语族直至语支等角度,全面介绍了广东瑶族民歌的主要体裁历史歌、歌堂歌、知识歌、劳动山歌、情歌、风俗歌、舞歌等以及对其音乐特点进行逐一阐述。得出结论:广东瑶族民歌,是典型的民俗、方言、音乐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口传音乐文化”样本。

这篇文章同样是一篇总结概括性文章,但是它涉及的方面广,资料梳理得较为全面,运用了民族学、历史文献学、语言学和民族音乐学知识,对广东瑶族民歌的主要风格体裁和音乐特点逐一进行了阐述,但文章的结构不太清晰,标题与文章内容对应不够紧密,不能让人一目了然。

李晓婷发表在《艺术百家》2011年第8期的《瑶族音乐研究七十年》一文中,记述了从1942年《民俗》第一卷第四期刊登了第一篇研究瑶族音乐的论文《连阳瑶人的音乐》后七十年瑶族音乐研究的历程。文章介绍了一系列研究瑶族音乐的学者及其研究成果,并将关于音乐本体的考察和研究分为民歌和乐器两个方面,记述了七十年间这两个方面的优秀文章,并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和综合述评。关于音乐研究及民俗仪式研究方面,对第一部瑶族民歌与民俗相结合的研究专著《瑶族民歌》的出现进行了介绍,并且对涉及瑶族传统仪式中“度戒”、“还盘王愿”、“耍歌堂”、“丧葬”等民俗活动的个案进行了研究。

这篇文章受民族音乐学理念的影响,人类学、民族学等多门学科理论及方法介入音乐学领域,在思路上突破了音乐本体的束缚,进一步关注瑶族音乐与民俗、宗教以及日常社会之间的关系。瑶族音乐从曲谱资料的收集汇编到音乐形态分析再到民俗仪式音乐研究,构成了瑶族音乐文化的多维阐释。除了以上文章,还有吴宁华、赵书峰发表在《音乐研究》2011年第6期的《国外瑶族传统文献研究现状综述》,高敏发表在《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的《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与祭祀乐舞》,郭永青发表在《中国音乐》2008年第3期的《白裤瑶民间研究》等。

四、结语

瑶族音乐的研究是我国民族音乐研究中重要的一部分,它的出现以及对它的研究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且仍然有许多专家学者至今仍致力于瑶族音乐的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瑶族音乐的研究呈现出多层次、多视角、多元化的发展状态,整体研究显示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研究视角也触及多方面,如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文化学等。

然而,作为一门学科而言,其深层次的文化层面的研究显得不足,从整体看来,大多数仅局限于收集整理,而缺乏深度的文化阐释和论述,所有的这些成果都显得零散和不够系统,事实上还有诸多问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其次,学科建设需要加强,基础性研究理论成果不足。瑶族音乐研究的时间相对较长,但是理论建设、研究的层次、深度和多元化仍然有待于继续积淀和完善。

再次,瑶族音乐研究应当建立相应的音乐学术组织。瑶族是目前中国56个民族当中唯一有国际研究机构的民族,若能够成立研究瑶族音乐的相应音乐学术组织来开展研究工作,必定会促进国内瑶族音乐研究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参考文献

[1]陈中.盘瑶族民歌的音乐形态及特征[J].黄河之声,2011,12:67-69.

[2]谢绍青.广东省连山县瑶族民歌的音乐形态特征[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4:27-29.

[3]李晓婷.瑶族音乐研究七十年[J].艺术百家,2011,S2:20-23.

[4]李雅楠,吴祖斌.地方高校音乐教育与瑶族音乐传承发展的探究[J].艺术科技,2014,04:51-52.

[5]黄华丽.湘南瑶歌不同族类分支的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2005,03:76-79.

[6]秦绪峰.瑶族音乐《蝴蝶歌》[J].歌海,2005,05:44-45.

[7]张华兵.瑶族音乐走向新世纪[J].歌海,2001,08:33.

[8]张琼.湘西南虎形山花瑶民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