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振华
【摘要】杨婕好的《百花图卷》在整个绘画历史当中也许并不那么引人瞩目,但是作者由于女画家的身份以及能够保留至今的作品,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难能可贵。杨婕妤用其恬淡简单的思想,扎实地展现了南宋时期的院体画风与面貌,填补了我国女性在绘画史上的地位和成就,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关键词】南宋:扬婕好:女性画家:百花图卷
宋朝延续几百年,其绘画在经济繁荣的基础上,以及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民间、宫廷、士大夫各自形成了自己的体系,而且彼此间又互相影响、借鉴、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
北宋时期的绘画由于国家政策方面的支持与鼓励,绘画艺术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统一并缩小了封建势力造成的隔阂,起到了社会精神层面升华的作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商业和手工业发展迅速,城镇格局打破“坊”和“市”的严格界限,展现出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景象。南宋虽然偏安江南,但是物产丰富的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及两广等地区都在其境内,北方人大量南迁,促进了南宋的经济、文化的发展,经过多年积淀,相继超过北方经济。南宋的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等城市商业繁盛,除贵族聚集外,还住有大量的商人、手工业者和市民阶层,城市文化生活非常活跃,对于绘画艺术品的需求量明显增长,以其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奠定了南宋绘画艺术的基础和风格。这个时期也自然出现了一批女性画家,其中《百花图卷》的作者杨婕妤便是其中一位。
南宋杨婕妤,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宁宗(1195—1224)恭圣皇后之妹,杨婕妤的画主要是供奉内廷和自我欣赏,她擅长诗、书、画。雅趣成章,其画作为朝廷所重,书法极其相似宁宗,她的作品主要是绢本的设色重彩工笔作品。其中的《百花图卷》是其代表作品之一。画作横向324厘米,纵向24厘米。此画是一幅流传有绪的书画作品,它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以及吴其贞的《书画记》、张伯驹的《丛碧书画录》等书籍中。乾隆时期收入宫中收藏,清朝灭亡后,作品辗转出宫,流入民间。
该画前段题款:今上御制中殿生辰诗,四月八日。从字面意思来看,此画为宫廷中某位重要人物祝寿献礼之用,画中各段题咏均为歌颂这位寿星。
此画卷分为十七段,内容分别有:一、寿春花:二、长春花:三、荷花:四、西施莲:五、兰花:六、望仙花:七、蜀葵:八、黄蜀葵:九、胡蜀葵:十、暗提花:十一、玉李花:十二、宫槐:十三、三星在天:十四、旭日初升:十五、桃花荷花:十六、海水:十七、瑞芝。设色妍丽,画法简练。景物中山石构图用“马远法”,花卉则取“马麟画法”,其中第五段的兰花,风格与“马麟画法”极为相似。整个花卷展现了大自然当中万物欣欣向荣、百花争艳的景象。整体给人一种沁人心扉的宁静与欢愉。
画作每段均有小楷诗款,字书严谨娟秀,妩媚多姿,卷后有明人题跋。杨婕妤把柔美的女性思想接入到南宋院体画风格的基础上展现。与同时期其他画家比较,南宋院体画风格的出发点及态度是由于院体画的画家大多是以“俸供”为目的的专业画家,所以在艺术形式上,以定型化、样式化、命体化、装饰化为主要特征。院体花乌画的最大特点是讲究对物体的仔细观察。正如滕固所说的“无论北宋‘院体抑或是南宋‘院体山水,皆不离精工二字”。既反映了皇室文化的要求和旨趣,也是其设院授学的绘画标准。院体花鸟画家与文人花鸟画家在对自然的真实而具体的观察体会上大异其趣,在艺术手法上,杨婕妤的花鸟画更为重色气、重色韵,非常讲究用笔与构图。所以《百花图卷》在创作之初,应该是设色浓丽而精于雕饰的,但目前从原作来看,随着时间的久远,绢本颜色与墨色均产生了较大的变化,画面颜色整体融入到绢本中,变得更为整体、统一,给人带来一种古朴雅致的感受。杨婕妤的花乌画相对于文人花乌画而言更具有“格物象真,形似意生”的艺术特征。
杨婕妤的《百花图卷》构思简单明确、绘画风格写实,而且有女性细腻平和的一面,注重颜色的搭配,有很强的观赏性,更具有强烈的主观思想,把一切完美化,告诉读画者百花有着不同的高贵,纯洁、娇艳可爱的姿态和容貌,它们都是有生命的,而且都是那么认真地盛放着。画画是用来欣赏让人心理愉悦的,所以做画的人也是如此,古代的画家很多,但是女性画家不多,尤其是杨婕妤的画被大多数人欣赏后评价较高的。其作品高贵典雅,华丽而不艳俗,值得我们去赏析。同时,《百花图卷》也是我国现存已知的最早的一幅女性画家的作品,20世纪60年代,由收藏家张伯驹捐赠与吉林省博物馆,作为镇馆之宝收藏。